新聞
2017-10-18 06:00:00

到處存在的Karen,到處不存在的我

分享:

實不相瞞,我一直覺得Noomi Rapace好迷人,所以當知道她一人扮演七人,真係唔睇唔得。

先旨聲明,《獵殺星期一》不是一齣偉大的電影,但肯定是一齣好睇的電影。
渲染未來的電影,睇過唔少,例如細路時睇落的《RoboCop》、《Total Recall》、《The Running Man》,為我所呈現的未來,總是衰的——那種衰,通常不是衰到貼地,而是懶係美好地衰——硬件通常OK美好,例如啲樓起得好高好整齊(務求人人都有地方容身,至於有冇物業喺手,不是大前提),啲車又可以飛嚟飛去(但依然塞車)……活在未來,只要你規行矩步,就能安居樂業。
這一個美好未來,全賴一個雷厲風行的政府。至於政府首長使唔使咁(高調地話俾人知佢)日做16、17粒鐘這麼黐線,就並非必然。
維持這一個表面美好新世界的政府,總是暗藏一種高壓,一種以冠冕堂皇高尚理由作支持的高壓。
《獵殺星期一》的高壓,來自那一孩政策。
未來世界人口爆炸,為讓人類在有限資源得以生存,不得不奉行一孩政策,生多咗的,惟有放進冷凍庫,雪到某一個時間,等地球的客觀條件變好了,才解凍(但幾時才算變好?冇人知)。
某名老竇,有個平日冇乜見面的女,一嘢唔該,就生咗七胞胎出來(她本人則在過程中死去)。老竇面對這七個孫女,眉頭一皺,計上心頭:為了讓七姊妹共同享有生存權利,決定讓她們Share一個身份,共同扮演一個人,Karen Settman。
從此,七個(人)只能活一個(身份)。
重點是:每人只能扮一日。為了統一「Karen」性格喜好,當日扮演的人需要跟其餘六人分享自己那一天所思所想,遇過愛過憎過甚麼人,以便第二天的扮演者貫徹下去,不致穿崩,反得永生。
對外公來說,這是一條絕對瞞天過海的靚橋,但原來前設是:1.他本人必需在場監督;2.七姊妹還是小朋友的時候。他以為天衣無縫,但算漏了一點:當七姊妹日漸長大、培養出個人性向,就會對「我」產生疑問,而不再/不能滿足於每星期只Cosplay一日「Karen」,(並在充分協調後務求以統一姿態)出外見人。
自我,只能在匿喺屋企時展現。
故事轉折來自「Monday」返工後失蹤,然後是一連串政府部門VS姊妹們的惡鬥(格局雖小,但夠殘忍暴力);當中,存在了一個Twist,但不穿橋了……重點是,這個Twist抓緊了人性弱點,弱點微小而又真實,引發一連串始料不及的人命傷亡,但返本歸初最關鍵問題是:我已經在冇得揀情況下被拋落塵世了,偏偏因為有另一個人比我早出世,以致法例規定我不能苟活於人世?
為了生存,「我」,只能扮演「Karen」。即使「Karen」只是一個被安排的角色,七姊妹卻各用了屬於自己的方法和意志去演——「Karen」明明不是「我」,卻也是「我」。所以,身為電腦奇才的Friday,大禍臨頭時死都要把「Karen」的生活紀錄、一個有關七姊妹存.在.過的回憶Save下來。
人未必渴求不朽,但也不甘被任何高壓理由灰飛煙滅。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