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即將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審議,有一種說法是,若然加快速度,可望10月中便可完成。回顧歷史,美國國會對於議案的討論,過程可以很快,也可以很慢:美國與蘇聯用了7年時間談判、1979年簽署的戰略核武限制條約第二期(簡稱SALT II),按照憲法,條約須由參議院確認,可是到了翌年總統卡特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等原因退出條約,那時參議院還未表決確認條約。

若是要快,1979年的《台灣關係法》可謂火速。當年2月28日眾議院提案,3月13日及14日眾議院及參議院表決通過,4月10日卡特簽署,前後一個半月也不到,而且還注明可以追溯同年元旦生效。
當前香港社會不少討論,在於一旦《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通過,其內的制裁條款將是如何。平情而論,法案一天未簽署,一天都不知確實內容,如今評論具體條文未免言之過早。可是,倘若真有制裁,在條文之外,怎樣執行便是關鍵中的關鍵。
談到制裁,美國聯邦政府執法部門一大堆,除了人所共知的聯邦調查局(FBI),還有海關、移民局、財政部、國土安全部等。這些部門都有可能執行制裁指令,而且對指令可能都有各自的執行規條。除此之外,還未計聯邦檢察部門的行動,他們同樣可以起訴違反制裁人士。因此,若是某甲被制裁,是否從此不進入美國,就可以避過制裁,當中有大套細節要弄清楚。以美國與其他有引渡協議國家的關係,涉嫌違反制裁的人士,在第三國有可能被拘捕,之後送回美國受審。這等事情早有先例,此處不贅。
另一種形式的制裁是跨境民事起訴:第三國政府官員在美國被人告上法庭,法官判處巨額罰款曾經多次發生。誠然,被告永遠不去美國,民事起訴及判決或會奈其不可,但被告下半輩子都擔驚受怕,心理壓力絕對不小。
回頭再說《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未來第一個焦點,是參眾兩院表決時,會否有三分二多數票支持。若然兩院的投票結果俱是如此,那就是說,即使特朗普否決法案,國會再投票時也有實力推翻否決,正式成為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