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屯門湧浪、掃管笏、西貢沙下等,都曾出土排列整齊的柱洞遺跡。據推測,這些柱洞代表地面杆欄式建築的存在:包括木構樑架、草泥坡屋頂、草泥抹牆等。杆欄式建築普遍分布於嶺南地區,木柱構架將房屋架空於地面之上,可以防止濕氣的上傳。
這些關於嶺南最早的建築特色,在「文物探知館」的《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特展中有詳細的解說。
歷史時期普遍使用的建築元素,我們熟悉的磚和瓦,最早出現於陝西藍田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遺址。3,000年前的周原遺址已經出土有板瓦、筒瓦、半瓦當、鋪地磚和空心磚,表明磚瓦技術已經頗為成熟。
不過磚瓦成為嶺南建築的定制,茅草蓋頂和草泥鋪牆被瓦頂磚牆普及取代,卻要晚至秦漢時期南越國的建立。在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發現帶青釉的磚瓦,還有大型的鋪地磚、帶紋飾的磚等;其中「萬歲」瓦當尤為典型。
在廣州漢墓出土的大量陪葬明器,有完整的樓閣式陶屋。這些精致可愛的陶制模型,雖然出自陰森森的墓葬裏,卻反映了當時人活潑的生活氣息。陶屋樣式主要來自北方中原地區,結合嶺南當地氣候環境,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曲尺式陶屋;這從香港李鄭屋漢墓出土文物可見一斑。
魏晉以後,磚瓦燒制技術在嶺南地區廣傳,品質提高之餘,種類更為豐富。在廣州、徐聞、潮安、貴港、合浦等地的大型建築遺址多有發現。
這次展覽無論展品和論述都非常豐富出色,值得大家花上半天來了解嶺南建築的特色和源流。展覽的下半部介紹了嶺南建築的裝飾特色三雕二塑一畫和令人歎為觀止的「番禺神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