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考古發現,包括南丫島大灣、深灣、赤鱲角虎地灣、屯門湧浪等遺址出土器物都能在深圳咸頭嶺遺址,找到同一時期同一文化的同類器物。
咸頭嶺位於深圳大鵬半島西側,該遺址面積達30,000平方米,從1985年到2006年歷經5次考古發掘,出土新石器時代和商時期的大量白陶、彩陶罐、杯、盤、缽等,還有石錛、礪石等文化遺存。根據碳十四測定的數據,該遺址年代距今6,000至7,000年。
咸頭嶺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珠江口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遺址,不僅是深圳古文化的源頭,還為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區6,000至7,000年間考古學文化的分期和斷代提供了重要標尺。
我們隨同深圳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吉篤學博士來訪咸頭嶺遺址。打開了鐵閘,眼前是一片平緩的坡地,綠草如茵,四周山嶺鬱鬱蔥蔥。與其說是考古遺址,更像是個優美的高爾夫球場。
咸頭嶺遺址南邊是個面臨大海的小海灣,原始地形有三列與海岸線大致平行的沙堤。第三列沙堤為距今7千多年前全球大暖期高海平面時由海浪潮汐堆積而成,而考古遺存就出土在第三列沙堤和第二列沙堤的部分區域。
據吉博士的介紹,沙堤上進行考古發掘,因為沙土結構松散、流動性強,經常面臨探方坍塌的風險。咸頭嶺的發掘方法做了創新改良,以斗形探方、鋪板、留邊、切邊、噴水等固沙發掘法,很好的解決了沙丘發掘的問題。
咸頭嶺遺址出土的陶器形制和紋飾,與比它早1千年的湖南高廟、千家坪、湯家崗遺址出土器物非常相近。說明在那個氣候逐漸寒冷的時代,先民從湖南聚居地往溫暖的南方遷移並定居在深圳的海邊,成為了大灣區人的祖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