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01-23 09:42:00

培育社會創新力量 推動非牟利組織、社企發展

分享:
培育社會創新力量 推動非牟利組織、社企發展

培育社會創新力量 推動非牟利組織、社企發展

社會創新在香港的發展方興未艾,隨著愈來愈多新興的慈善機構、社企出現,也為我們帶來不少新的想法、新的模式。

根據立法會研究數據,香港在稅局註冊獲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於2020年已有近 10,000 家,較2001年增長了168%。而根據稅局最新的資料,截至2023年年底,香港註冊慈善機構的數目更超過 15,000 家,可見慈善行業在香港的發展愈來愈普遍。

事實上,香港擁有悠久的慈善事業發展歷史,不少傳統的機構近年正推陳正新,推動更多新的服務,新興的機構也嶄露頭角,近 20 年也多了社會企業參與。在這個情況下,要推動非牟利組織、社企發展,筆者認為提升從業者的能力以及推動跨界別合作對於提升慈善事業生態圈尤為重要。

adblk6

在提升從業者能力方面,我們機構的共同創辦人去年就參加了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瑞銀集團 (UBS),共同推出的 可持續與社會創新領導培訓課程(HKU-UBS Sustainable and Social Innovation Leadership Programme, SSILP)的時候,就有幸認識到不少業界的代表,不論是「黑暗中的對話」在疫情下的轉型之路,抑或是新興社企「軟餐俠」為咀嚼及吞嚥困難的人士提供具質素的用餐,都帶來了不少啟發。課程通過一系列的培訓、導師回饋以及提案大賽 (Pitching),讓學員有機會共同學習、合作發展。

而加強跨界別合作,協力解決逼切而重大的問題,也是近年社會價值投資的一個發展方向之一。風行全球的 TED 大會策展人Chris Anderson 早幾年就開始籌辦一項名為 Audacious Project 的項目,邀請全球的社會創新工作者提交破格而有效的方案,為各種不同的大議題提出解困之道;世界經濟論壇就提出了一項名為Giving to Amplify Earth Action (GAEA)的倡議,聚集了不同的慈善家、公營機構和私人企業攜手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

香港作為一個慈善之都,資源一向並不缺乏。根據立法會的研究數據,本地慈善捐款升幅顯著,過去10年每年平均約有2億港元,而根據 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 的調查顯示,有超過85%的超高淨值 (Ultra-wealth holders) 個人及家族辦公室已參與慈善公益事業。在這個優勢之下,我們如何推動更多協作,鼓勵同業一同聚焦逼切而重大的問題,對於提升整體的社會效益都有莫大的裨益。

而要做到這點,我們就需要像 SSILP 的社群和平台,讓不同類型的公益領袖坐在一起,互相認識、學習,一同思考為我們的未來獻計,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adblk7

黃展瑋
亞太區青年發展基金 榮譽秘書長及公共事務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