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3-02-16 12:15:00

大埔古蹟攻略

分享:
圖一,大埔頭村慶燈盆菜宴盛況,燈棚搭建在敬羅家塾前。

圖一,大埔頭村慶燈盆菜宴盛況,燈棚搭建在敬羅家塾前。

「新春大吉!大家飲多杯!」當晚是農曆正月十六,正是大埔頭村一年一度的慶燈盆。華燈初上,熱鬧非常,村民歡聚法定古蹟敬羅家塾外飲燈酒,祝賀聲和歡笑聲此起彼落。不如我就在這片歡樂聲中,為大家介紹一下大埔的古蹟文物,就從大埔頭村講起吧!

大埔頭村每年正月都會在法定古蹟敬羅家塾前搭建燈棚,棚內高掛添丁燈籠,向神明及祖先稟告過去一年村中出生的男丁,由正月初九至十二擇吉日開燈,正月十九完燈。今年的慶燈盆由族中第二十六傳族人鄧善恆(大家都稱他為「恆哥」)親手監製,並主持打盆(即將烹製好的食物一層一層放進盆內),第一個打起的盆是獻給祖先,感謝祖先庇佑,之後,大家便急不及待大塊朵頤。

今年大埔頭村在敬羅家塾外筵開一百一十席,村民和賓客邊享用盆菜、邊分享喜悅,實在是一大樂事。敬羅家塾是紀念鄧族敬羅公(元亮祖第十世孫)在十三世紀遷居大埔頭建村立業而興建的,大家可能會問家塾是甚麼?家塾既是祠堂、教育場所和族人議事地方,亦是凝聚血緣社群的平台。敬羅家塾曾用作「卜卜齋」學堂,二十世紀早期更是啟智學校校舍。

adblk6
adblk7
圖二,敬羅家墊

圖二,敬羅家墊

對於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族來說,祠堂是他們維繫族人的平台,例如大埔頭敬羅家塾;而對於以地緣為紐帶的社群來說,廟宇則是他們祭祀、議事和管理社區的地方,透過共同拜祭的神明來團結及組織地區社會,例如太和市的文武二帝廟(法定古蹟)、林村放馬莆天后宮(二級歷史建築)等。正因為大埔具有血緣和地緣的社群,因而孕育出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和群體網絡。

大埔頭鄧族於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在觀音河(今稱林村河)的東北岸(即現時大埔舊墟天后宮一帶)建立大埔墟,雖然現已滄海桑田,但從天后宮旁邊的「舊墟直街」,便能佐證大埔墟的位置。昔日的大埔墟臨近大步海,水上交通便捷,遠至深涌、荔枝莊和塔門的居民也會在大埔墟貿易,墟市因此十分繁盛,是區內的經濟重心,更是清初香港地區三大墟市之一。

在一八七三年,在泰亨的文氏族人和碗窰的馬氏族人領導下組成大埔七約(「約」是村落聯盟的意思),除了粉嶺約和泰亨約外,其餘的樟樹灘約、林村約、翕和約、汀角約和集和約都是客家村落。七約在一八九二年在觀音河的對岸(西南岸)另立新墟,名為太和市,又修建廣福橋,方便各村村民到新墟買賣。以法定古蹟大埔文武廟為祭祀中心的太和市,自建立後發展蓬勃,更取代了大埔墟的經濟地位。

大埔墟天后宮及太和市文武二帝廟是兩墟市的中心點,也是地方傳統鄉紳管治的平台。兩廟曾設有公所,作為議事和仲裁糾紛的地方;在神明案前,又在鄉紳的排解之下,絕大部分的紛爭都能迎刃而解。走進文武二帝廟,可以看到記載大埔泰亨約文湛泉倡議集資興建廣福橋歷史的「建造廣福橋芳名開列」碑,如細心查看碑文,會在芸芸捐贈商號及人名中,可以看到「天主堂」三字,見證了教會參與鄉村社會事務;大家亦會在碑文中找到不少碗窰馬氏族人的名字,原來跟另一古蹟─樊仙宮有關!

圖三,大埔文武二帝廟的「建造廣福橋芳名開列」碑。碑文顯示「天主堂」是贊助團體之一。

圖三,大埔文武二帝廟的「建造廣福橋芳名開列」碑。碑文顯示「天主堂」是贊助團體之一。

太和市建立後不久,英國於一八九八年租借新界,並選了大埔為新界的行政中心,旋即在運頭角里的小山丘上興建現已列為法定古蹟的大埔警署和北區理民府。大埔警署擁有荷蘭式山牆、裝飾窗拱和窗台、長長的磚拱遊廊和中式的瓦頂,建築整體設計配合得宜,現已活化為綠匯學苑。大家遊覽大埔警署及北區理民府,聯同鄰近的元洲仔前政務司官邸(法定古蹟),便可了解昔日政府管治新界的歷史。

圖四,舊大埔墟火車站(已活化為鐵路博物館)

圖四,舊大埔墟火車站(已活化為鐵路博物館)

自九廣鐵路於一九一○年通車後,大埔與鐵路沿線的地區連繫變得緊密,為大埔社區帶來很大的影響。舊大埔墟火車站(法定古蹟,已活化為鐵路博物館)鄰近太和市,車站的設計充滿中式傳統建築的風格。車站以青磚建造,屋頂為傳統中式人字瓦頂,門樓正脊飾有鰲魚及寶珠,山牆則飾有寓意吉祥的圖案,例如蝠鼠、牡丹、喜鵲、壽石和佛手,饒有意思。鐵路博物館內展出歷史火車車廂和文物,讓觀眾懷緬昔日的鐵路運作,也供大家「打卡」分享。

圖五,舊大埔警署(已活化為綠匯學苑)

圖五,舊大埔警署(已活化為綠匯學苑)

我早前提到,文武二帝廟的「建造廣福橋芳名開列」碑碑文反映碗窰馬氏族人與太和市和廣福橋的關係,早在明代晚期,文、謝兩族已經在碗窰經營窰場,生產青花瓷器,是當時珠江三角洲唯一的青花瓷器窰場。清初,客籍馬氏族人從廣東長樂縣南遷至大埔,向文氏出資購入窰場。大埔海運網絡便捷,便利窰場成品外銷,從政府報告得知,碗窰高峰期曾年產四十萬件瓷器!後來由於廣東地區加入競爭,碗窰最終在一九三二年停產。現時,與窰業有關的部分遺蹟如牛碾作坊和窰爐已納入法定古蹟的範圍,供奉陶匠守護神樊大仙師的樊仙宮也已列為法定古蹟。樊仙宮相傳由馬氏興建,從一八九七年「重修樊仙宮碑記」見到不少捐款人也曾捐助籌建廣福橋,反映馬氏積極參與大埔社區事務。毗鄰樊仙宮的兩所原鄉村學校校舍,已改為碗窰展覽場地展出碗窰的考古出土文物,我建議大家去看一看一件名為「軍持」的出土文物,究竟「軍持」是什麼?來看看展覽親自揭開謎底吧!

adblk8
圖六,樊仙宮

圖六,樊仙宮

大埔現有八幢法定古蹟和多座已評級歷史建築,反映豐富的歷史內涵,包括社區發展、政治、經濟、宗教、行業、交通、教育和建築。我誠意向大家推介「大埔古蹟攻略」,在短短的路程,從古蹟中領略歷史、文化和藝術,豈不妙哉?大家快來吧!不要忘記去找找「軍持」,看看它是甚麼!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

歷史建築/評級

  1. 敬羅家塾(大埔大埔頭村)/法定古蹟
  2. 文武二帝廟(大埔富善街)/法定古蹟
  3. 舊大埔墟火車站(鐵路博物館)(大埔墟崇德街十三號)/法定古蹟
  4. 舊大埔警署(綠匯學苑)(大埔運頭角里11號)/法定古蹟
  5. 舊北區理民府(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羅定邦童軍中心)大埔運頭角里/法定古蹟
  6. 樊仙宮(大埔上碗窰)/法定古蹟
  7. 大埔碗窰村碗窰(大埔上碗窰村)/法定古蹟
  8. 元洲仔前政務司官邸(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大埔公路元洲仔)/法定古蹟
  9. 大埔舊墟天后宮(大埔舊墟)/三級歷史建築
  10. 林村放馬莆天后宮/二級歷史建築
adblk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