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擔憂學債償還問題)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放榜和大專大學收生的緊張時刻過後,年輕朋友選讀各式各樣高等教育課程、副學士、大學等,即將開展新一頁。然而,在憧憬新生活之際,不少學生早在擔憂畢業後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
有人或會說杞人憂天,還是好好享受校園生活吧。但學生們並非無的放矢,每年均有萬多名畢業生要開始償還學債,再看目前巿道和一些關於畢業生薪酬的調查報告,難免感到擔憂。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統計數字顯示,扣除通脹後,大學畢業生的實質起薪點在這19年間,僅增加約1,000元,平均月薪只有萬多元。再者,新一代的上流情況亦較前幾代放緩,發展機遇較少,在維持生計和償還學債上遇到不少壓力。
縱使制度不同,學債問題也不是香港所獨有,台灣有近一百萬的「學貸族」,去年底美國加州就有學生上街要求政府免除學債,英國亦有學生爭取免除大學學費。事實上,各地政府也為提供可負擔的優質教育而籌謀,其中一個方法是從貸款及津貼制度入手,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不須償還的生活費資助,以免日後負起過多學債。
另一個方法是在償還制度出發,將畢業生的工資與還款額掛鈎,低工資的可償還較低款項。再者,設立一個還款期上限,假如持續低薪,只須還款十五年便終止借貸關係。
職業前途講求際遇,又會受到個人和家庭問題影響,如長達十多年處於低薪和經濟不穩,政府幫一把又何妨。
再說,如果所有大學生選科只看重日後能否找到工作和較好薪酬回報,這肯定是個失敗的教育制度。誰都不願看到他們放棄理想和追求學問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