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簡約公屋及明日大嶼的反對聲音與日俱增,搞得政府焦頭爛額,可是餘波未了,在過去約一個月,今年公布招標結果的3幅大型地皮都接連流標收場,令人對政府的決策與判斷開始產生疑問。
儘管3幅大型地皮中的大嶼山小蠔灣發展項目第一期情況比較特殊,中標者需興建小蠔灣站的車站設施,也要把商場部分交還港鐵,也許容易令發展商卻步。但3幅地皮無獨有偶地全部流標,接獲的標書亦少,最簡單的解釋是政府估價過高,與市場脫節——在市場與政府之間,實在很難相信政府會比市場準確。
另一邊廂,政府在簡約公屋風波中寸步不讓,筆者不是不明白這關乎政府威信,但當局動不動就說反對聲音與質疑是危言聳聽的歪論,卻只能祭出「過去的經驗已說明一切」這種單薄理據,又迫使所有議員為它護航,難以服眾之餘,亦只會為日後施政製造更大阻力,令政府寸步難移。
本港在這幾年間遭逢巨變,人口驟減,人才流失嚴重,財政亦開始變得不充裕,實際上正面臨一次範式轉移,本來就有需要對以往的施政方針作出大幅修正,市民對之亦會理解。然而政府經常拘泥於威信和意志,又急於求成,希望在中央面前盡快得分,於是一直都不願承認香港格局已變,導致與現實漸行漸遠,白白將一次寶貴的修正和重新部署的機會浪費掉,變成與市民和市場角力,結果自然是吃力不討好。
現在香港最需要的,莫過於對香港新現況的一次全面檢討,以此打造出新經濟藍圖,那樣自然能夠理順目前富爭議性的規劃和議題,香港也不用走冤枉路。可是現在新藍圖欠奉,當局單憑長官意志作決定,政治需要壓倒一切,路又怎會行得遠? 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