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6-02-26 14:00:00

香港搞文化藝術,豈會無出路?

分享:

周二,我參觀了在鰂魚涌太古坊康和大廈Artistree  舉辦的「M+ 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這個展覽大有來頭,早已在歐洲紮根:一場是在2014年於瑞典于默奧Bildmuseet  博物館展出;另一場則在2015年於英國曼切斯特Whitworth Art Gallery  舉行。今次展覽來港,可見香港獨特的文化地位。

展覽能夠成事,當然要感謝烏利.希克博士 (Dr Uli Sigg)  捐贈出1,510件藏品予M+,並將藏品命名為「M+希克藏品」。希克博士是愛好藝術的瑞士商人和外交官,早在1979年已抵達中國,嘗試追蹤中國當代藝術的起源和發展。到了90年代,他獲委任為瑞士駐華大使,是當時極少數擁有遊遍中國特權的外國人。通過走訪中國各地,他發現當時未有任何收藏家或機構能有系統地收藏和整理中國當代藝術品,於是決定改變收藏重點,由根據個人喜好改為從機構角度出發,希望以時序反映中國實驗藝術家的創作,以呈現整個中國實驗藝術的深度和廣度。

「M+希克藏品」最早追溯至文化大革命時期 (1966-1976)  的創作,接著是70年代中後「無名畫會」和「星星畫會」成員的作品。這些作品呈現出藝術家竭力挑戰主流文化和政治觀念的風格。事實上,「M+希克藏品」主要涵蓋從1979年中國當代藝術開始崛起時,至2012年初的作品,包括油畫、雕塑、攝影、行為藝術記錄、裝置及多媒體藝術,涉獵範圍甚廣。「M+希克藏品」收藏了320位藝術家的作品,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張偉「福綏境公寓」(1975)、黄永砅「六走向的小轉盤」(1988)、張培力「水-《辭海》標準版」(1991)、宋冬「哈氣,天安門」(1996)、艾美美「靜物」(1995-2000)和石心寧「杜尚回顧展在中國」(2000-2001)。

adblk6

一個成功的藝術展,亦要配合優質服務。當天進入會場後,馬上有幾位年輕有活力的職員向我耐心講解如何下載手機應用程式。通過使用應用程式,每當我走近藝術品,都能通過藍芽或wifi即時接收作品訊息,而且附設藝術家及策劃人的語音導賞。

今次已是「M+進行」系列的第十場,亦是最後一場。平心而論,這個展覽辦得比我想象中好。一直以來,不少中國當代藝術品都在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展出,所以敍事角度難免以歐美為依歸,但今次把視角轉移至香港,打破以巴黎、倫敦或紐約為主的思維模式,產生了與眾不同的效果。

「M+希克藏品」至今未能在國內展出,相反香港則不受限制;由此可見,香港自由開放,文化多元,已具備發展文化藝術的土壤。縱使「西九」項目被受質疑,多年來一波三折,但我認為只要吸引到更多全球藝術家和文化管理人才落戶香港、繼續舉辦高質素的藝術展覽、專注培育本地藝術家和推動文化藝術相關產業,香港絕對有力打造亞洲頂尖的文化藝術都會。

 

黃梓謙

電郵: [email protected]

Facebook: gary.wongchihim

IG: garywongchih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