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新鮮熱辣的啟德體育園,或移師在此舉行的七欖,還有名人、明星、富豪合力打造華麗風景的巴塞爾藝術展之時,我們還有一間開業53年的老店在默默耕耘,一打開門就大排長龍,庭門若市。奇就奇在,顧客多數未看過要買的「貨品」,他們就是對這個金漆招牌有信心,知道她賣的必是正貨。這個有如老樹盤根半世紀的老字號,就是「香港藝術節」。
一連個多月來,她為我們奉上從世界各地搜羅最精彩的演藝節目。我一連看了十多場,由坂本龍一的《Time》、《咆哮山莊》、《卡門》、《家》到《雷雨》都是全院滿座。若果香港要打造成盛事之都。除了視藝方面的西九故宮和M+、體育和音樂的啟德體育園外,我們更需要香港藝術節。劇院和體育園是硬件,香港藝術節是軟件,我們需要她的魔術之手,把靈魂注入劇院的軀殼裏。
香港有九大藝團,創作本土音樂舞蹈戲劇節目,亦有康文署引入海外節目。但香港藝術節質量之高,是演藝界天花版。就以我看的歌劇《卡門》而論。它並非常見版本。而是威尼斯布魯贊恩文化中心,神還原1875年原版《卡門》。這是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以慶祝《卡門》上演150周年。製作團隊到處蒐集資料,包括到舞台服裝的博物館找當年的草圖。結果製作出來的《卡門》,色彩如油畫般豐富和諧,但人性矛盾衝突卻極為尖銳。男主角荷西以訴諸暴力的方法,解決感情死結,造成悲劇。卡門則在操縱、玩弄感情,猶如玩火。她愛自由毋寧死的個性,卻如現代揚眉女子。這個1875年版,帶我們鑽入時光隧道,回到最初那個充滿爭議性的《卡門》,親炙激情的不滅之火。初生之犢《卡門》違反當時的道德標準,令作曲家比才感覺失敗,不久後心臟病發,鬱鬱以終,「曠世作」變成「催命符」。
若要把香港打造成紐約、倫敦、巴黎的世界文化之都,我們需要像「香港藝術節」的國際視野,紮實的功力。藝術滋潤心靈,吸引高質忠粉,締造黃金時刻。
我希望「香港藝術節」不要一年才出動一次,應該像佳士得蘇富比,春秋二季都獻上藝術盛宴,鞏固香港作為世界之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