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幕府將軍
《幕府將軍》(Shogun)自播出後屢獲好評,在評分網站評價幾乎是一面倒。此劇製作認真是事實,但評價直逼神劇卻不見得,不禁令筆者猜度箇中原由。
《幕府將軍》改編自英裔美籍小說家James Clavell於1975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曾於1980年被改編成為劇集。劇中主角的歷史原型為英國航海家William Adams,他於1600年漂流到日本,被德川家康聘為外交顧問,後來獲封武士,賜予佩刀和領地,並賜名「三浦按針」,成為日本第一位白人武士。
這套劇集比較麻煩的地方是作者為了故事性,對歷史人物的關係和遭遇作出了改動,所以在故事中連名字也是虛構的,大名鼎鼎的德川家康都只能被稱為「吉井虎永」,其他如細川忠興、細川伽羅奢(明智玉)、本多正信等角色的身份更是被大兜亂。如不熟悉真正歷史,只會被作者舞得團團轉,儘管這對西方觀眾來說,可能是個較好的安排。
筆者看完5集後覺得進展甚慢(共有10集),仍未看到按針會怎樣左右1600年決定天下誰屬的關原之戰和日本命運。不過如果能設身處地站在西方觀眾的角度來看,劇集描述主角與日本初接觸的體驗,可能正是現代外國人所需要經歷的。劇集獨到的地方是,有關日本歷史文化傳統的地方是由日本人處理,較能如實地反映事實,讓外國觀眾在過程中了解日本的獨特文化。
從觀眾的角度出發,主角漂流到日本,獲日本公主擔當翻譯,到後來又有另一位日本公主服侍,西方男性觀眾怎會不大呼過癮?當然主角作為第一位白人武士,也是一大賣點,而且故事觸碰到天主教與基督教之爭,信奉基督教(英國)的主角遭到西班牙與葡萄牙人(天主教)迫害,故事亦擺脫一貫的「白人救世主情結」,可能也是令觀眾感到耳目一新的原因。
毫無疑問,《幕府將軍》將會是繼The Last Samurai(最後武士)與Lost in Translation(迷失東京)之後,重新塑造西方對日本想像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