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2-24 11:11:00

從社區提升市民防騙意識

分享:
從社區提升市民防騙意識

從社區提升市民防騙意識。(資料圖片)

上周四(20日),我在立法會大會上就議員提出的「全面規管非應邀來電」議案發言。目前,許多市民每天都受到不明來電的困擾。有些人因工作需要接聽陌生號碼,生怕錯過重要來電;有些人選擇拒接所有陌生電話,卻可能因此耽誤正事。更嚴重的是,這些來電中夾雜著大量詐騙陷阱,稍有不慎便可能蒙受金錢損失。因此,規管這些騷擾電話已成為保護市民的當務之急。

雖然市面上有數十款來電過濾程式,消費者委員會也進行了評測,通訊辦更發布了篩選指南,但有多少資訊真正傳達到市民手上?以長者為例,他們未必懂得下載應用程式,更難以判斷哪款適合自己。通訊辦雖然有「落區」協助市民,但全港18區的推廣人手有限,成效如同「大海撒網」。因此,建議通訊辦定期公開社區推廣的具體數據,例如每月走訪多少屋邨、協助多少市民安裝程式,讓公眾能夠監督進度。

adblk6

此外,社區協作網絡的構建同樣關鍵。要突破人手瓶頸,應善用扎根社區的團體組織、區議員團隊等等。若能將科技防詐納入他們的服務範疇,在日常接觸街坊時,例如買菜或聊天,能多問一句,教導長者辨識詐騙來電,並順便幫助他們下載相關程式,效果將遠勝於政府單方面的宣傳。

警方去年推出的「防騙視伏APP」下載量僅87萬,相較於「智方便」近300萬用戶,顯然未達預期。與其要求市民額外安裝新程式,不如將核心防詐功能嵌入市民經常使用的程式中。例如在「智方便」加入「來電風險提示」,讓市民在查閱強積金或預約換身份證時,能隨手開啟防詐設定,既省時又提高覆蓋率。

兩年前實施的「#字頭短訊認證」原本讓人安心,但近日有騙徒破解系統發送釣魚訊息。警方(17日)與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聯合行動,在旺角拘捕一名男子,涉嫌利用「偽基站」假扮「短訊發送人登記制」下的「#」號開首短訊,發送過萬封釣魚詐騙短訊。案例提醒市民,防騙措施必須與時俱進。建議當局要定期模擬犯罪手法以升級防護,例如每季進行「防詐壓力測試」,確保系統能跑在騙徒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