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1-12-23 04:30:00
日報

愛因斯坦讀書成績並不突出

分享:

愛因斯坦是現代物理學的基本理論的奠基者,被譽為世上難得的天才。但在讀書時期,他並不是一個光芒四射的優才生。

1955年,為紀念他的母校蘇黎世工業大學100周年,他寫了一份回憶錄,對他的學習生涯有較詳細的描述。

1895年,愛因斯坦隨父母從意大利來到蘇黎世,目的是要考上聯邦工業大學。當時他只有16歲,之前既未有入學,亦無教師指導,他那少許的零散的相關知識主要靠自學得來;他對如何才能考入大學一點沒有了解。結果入學試當然失敗。校長阿耳賓教授介紹他去阿勞州立中學補課一年,第二年再來考大學。

1896年,他成功進入蘇黎世大學的師範系學習。(大學是否覺得他的能力只適宜當教師,不適宜作理論探索?)他很快發現,他能成為一個中等成績的學生就該心滿意足了。他缺乏做好學生的特性,老師上課,他不抄筆記,因為他不甘心把精力完全集中在老師教給他的內容上。如果沒有好友馬爾塞耳在考試前把筆紀借給他,他不敢設想他會怎樣。

他抱着負疚的心情,「刷掉了」自己不感興趣的課程,安排自己去學習適合自己求知慾的東西。在他看來,「無論多好的食物,如果要強迫吃下去,總有一天會把胃口和肚子都搞壞的。」

愛因斯坦最感激好友馬爾塞耳的,不只是馬爾塞耳肯在考試前借筆記給他,而是通過馬父的介紹,令他可以在瑞士專利局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他不用為生活操心之後,就可以更不受束縛地去作創造性思維。他認為,如果要他留在大學裏做有規範的學術研究,結果只會令他趨於淺薄。他的大部分理論突破,都是在專利局工作的時候出現的。

愛因斯坦所走的路,很明顯與大部分香港家長安排自己子女所走的路不一樣。他沒有入名校,沒有考到九科A﹑十科A的成績。他知道,若強行要求自己去跟隨大多數人一起去滿足建制的要求,只會令自己變得淺薄、平庸,即使可以成為一般人心目中的優才,也很難真正為人類的發展作出貢獻。

香港想把新界北部發展成一個以創新科技為基礎的大都會,需要大量科技人才;不過,以香港現時的教育制度與社會環境,都不足以培養出足夠的科技方面人才。因此,香港必須立即着手去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方式,讓學生有機會擺脫考試的羈絆,可以自由自主地去探索世上的真理,香港才會出現名副其實的科技人才,北部大都會才不會停留在圖紙上規劃。

愛因斯坦讀書成績並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