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原來如此
特朗普把2025年4月2日稱為Liberation Day(解放日)。因為由該日開始,美國將向全世界搵美國「著數」的國家徵收相等關稅。他認為美國在製造業方面的潛能之所以沒法解放出來,都是因為外國的廉價產品,借強迫勞動,外匯操控,與政府補貼等不公平競爭手段,令美國自身的製造業失去了成長的空間,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市場地位。
特朗普認為,過去的美國總統太過窩囊,不敢以美國利益優先,才會接受世界貿易組織那套理念擺布,任市場大部分被外國產品佔據,弄到美國的製造業不斷被邊緣化,連自己的市場也沒法主導。
今次特朗普的徵稅對象,真可謂一個不漏。不只對美貿易有順差的國家要打擊,連買美國產品多,輸美產品少的貿易有逆差國家也不放過,一律起碼要收10%關稅。所以,英國與巴西這類讓美國產品在他們國家賺錢的國家都沒法理解,為何自己也會受到無妄之災。香港亦是出口美國少,從美國入口多的獨立關稅區,但應沒有機會享受10%的最低關稅,而會被視作中國一分子,要交中國一樣的關稅,可能要34%。
香港是全球知名的免稅港,大部分輸入產品都不用交稅,如果美國真的是想徵收對等關稅,沒有理由對香港下這麼重手。不過,特朗普要針對的並非香港,而是中國大陸。從香港輸往美國的產品,大部分都不是香港製造,而是從中國轉口的,美國為了打壓中國,所以不會放過主要是在中國製造的香港轉口貨。
美國向中國發動第一輪貿易戰之後,很多中國製造商為了逃避美國的關稅,不得不把最後一部分生產工序移去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或柬埔寨等國家。此之所以,第一輪的貿易戰,雖成功遏制了中國輸美的產品,卻無法遏抑美國整體上的貿易逆差。原因是美國自身的製造業,並沒有能力填補中國貨減少輸美的空間。美國老百姓寧願買越南貨、印尼貨、泰國貨,亦不支持美國貨。因此,特朗普今次連這些新興國家亦不放過,一律以對等關稅的名義加以整治。
原先大家還以為,所謂對等關稅,是將按別的國家以甚麼稅率向從美國入口的貨品徵關稅,那美國亦會向該國輸美的產品徵同樣的關稅。即是說,別國徵得多,美國亦會徵一樣多。
現實是這些新興國家的人民根本買不起美國貨,這些國家不用靠高關稅來阻嚇人民買美國貨,故以為美國向他們收的對等關稅應該很低。事後才發現,美國的對等關稅率並不是以他們收美國貨的關稅為基礎作推算,而是以他們與美貿易順差佔出口美國金額的比重來推算的,順差佔出口美國金額的比例愈高,所受的懲罰(稅率)就會愈重。
這當然不算是對等關稅,但亦不是完全沒有邏輯。因為按這種計法,被徵稅的國家就會傾向減少對美國的出口,增加從美國的入口,以減少須交的稅率。特朗普並非如某些評論員所說,只曉得胡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