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7-11-03 06:00:00

應用與基礎研究

分享:

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將香港的科研開支從本地生產總值的0.73%增加至1.5%,從現在的一百億港元,增加至二百億港元;整體的科研支出由現在的一百九十億增加到四百五十億,學界當然全力支持。但應該將增加的資源投放於應用還是基礎研究?用甚麽準則分配?香港投資科研的目標是要獲得諾貝爾獎、打造世界排名領先的大學、還是改善社會民生或提升經濟競爭力?

應用和基礎科研的定義很清晰。 黑洞、宇宙學當然是基礎科研,飛機維修從任何角度看都屬於應用科技,問題癥結是如何釐定中間界線。學院派偏好基礎科研,認為它是了解宇宙萬物的先決條件,比應用研究高深,所以在本質上更重要!筆者年輕時認為研究課題越不接地氣越好,醉心純理論研究,這才能突顯研究的重要性。我當年修讀被認為是科學之母的物理科, 不甘心被博士論文導師「說服」進行光纖通訊研究 ,卻沒料到一直堅持至今。後來明白到將研究標籤為基礎或應用的二分法並無甚麼意義,重點在於研究質素。

這是一個大科學的年代,世界級的基礎科研需要數十億至百億元的持續投入,歷時十數年以上;即使成功,其成果不一定可以轉化為與民生或經濟有關的應用研究。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本地科學家十分了解先進社會的需要,懂得利用尖端科技解決城市面對的技術難題,以及科技進步帶來的機遇及挑戰。進行基礎科研、追求真理、了解宇宙萬物等對人類及社會發展有重要的啟示,更關乎國家發展的策略和方向,因此由國家主導較為適合。

在資訊年代,三﹑五年對很多企業來說委實太遙遠,與大學及政府合作的科研,一般周期較短,正可以填補這個空隙,降低業界發展科技的機會成本。不過,應用研究沒有基礎研究的光環,而政府在評估大學研究常用的「國際卓越」、「世界領先」等標準,偏重發表論文成果,強化了大學界「重基礎、輕應用」的心態。以排名論,本港大學的科研表現不俗,但大部分的院校科研成果卻很「離地」。

歸根結蒂,在政府大力投入創科的同時,香港需要制訂一個明確的科研政策,和訂下清晰目標。政府在制訂政策時,收集學界意見,聆聽業界及社會訴求,才可以帶領香港在創科路上開展一個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