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1-06-25 04:30:00
日報

成績不是唯一指標

分享:

大約在30年前,還在讀小學的我,問老師:「為甚麼要有好成績?」 老師面色一沉,認為我在挑戰他的權威:「你是不是想考試拿零分?!」見到老師這麼大反應,縱然我得不到答案,也不夠膽再問下去了。
在往後的十年,直至高中畢業,我都為了成績而努力讀書。 因為我當時收到的概念是:成績好的話可以考上大學,入讀心儀的學系。
 

成績遊戲下的過關者
終於,我順利升上大學了。

作為成績遊戲下的過關者,理應更加擁抱這個遊戲,追求成績至上(而不是知識至上)的所謂目標。但在大學這遼闊的環境下,我又重新思索「為甚麼要有好成績」這個問題。

adblk6

我逐漸發現,知識和成績並不存在必然關係。

首先,只要精通考試技巧,知識水平一般的學生也很大機會取得高分;同樣地,若不懂得考試技巧,知識水平高的學生 ,亦很大機會只能取得普通成績。

第二,學校所學知識,只佔知識的一小部分。課程以外龐大的知識,其實並沒有被包納為考試範圍。所以存在一種可能性:只須要精通考試範圍內的知識,便可以取得好成績,然後被其他人推想為「有知識」的人。


反思成績意義
如果有一個人大學是讀生物系的,畢業後卻從事與理科完全無關的工作。多年之後,他的生物學知識一定被淡忘不少。

那麼當年成績表上的數字,在多年之後看來,只代表他的生物學知識曾經達到某個水平。

我不是完全否定成績的代表性,而是認為成績不應該是唯一的指標。

回到上面生物系畢業的例子。一個人可以忘記生物學知識,但難以遺忘理科的思考方法。重點是思維框架。

透過學術學習,我們可以掌握和領悟文科、理科、商科、工科等不同領域的思維框架。而再進一步想,要維持這些思維框架,是不是一定要記得該科的硬件知識呢?答案是「不是」。

其實在學校所學的課程內容,只佔知識體系的極微小部分。 而我們終其一生,腦海內的知識都在不斷的演變演進。所以我認為,並不應該只追求考試範圍內的成績,卻應該追求能幫助我們繁衍更多知識的思維框架。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