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01-17 06:00:00

打仔虐兒同樣傷害

分享:

看見近日的虐兒事件感心痛,且二不離三:臨臨事件後再有8個月大男嬰疑被寄養母虐待;沒有返學的小姊弟令社工生疑,懷疑被疏忽照顧;11歲男童疑遭父親用膠棍打臉,醫生替他驗傷時報警……

再次說明只要身邊的人稍為警覺,留心,不怕麻煩;不畏懼填很多文件,不理學校的聲譽是否受損,不理會個案要多做多久,無懼左鄰右里說你多事……其實很多虐兒悲劇可及早發現,不用在事後亡羊補牢。那天在電視台主持時事節目談到虐兒問題,致電的聽眾無不表示,小時候曾被親人打,大家都深深感受當中的傷害。我們這一代,哪位不曾試過腿有藤條印?棒下出孝兒,真的可以嗎?或是代代相傳,人云亦云,不經大腦的教仔方法?抑或成人不懂教仔,純粹用威權情緒發洩?

小時候身邊的親人、同學、鄰居甚至自己,也經常被母親用藤條侍候。在那個時代除了兩巴掌,藤條是最低的武力,很多時候會聽到或看到有人被父母以晾衫竹、水喉通「招呼」。原因當然是只有一個:曳,不聽話。現在回想起來所謂的曳,並非純粹的頑劣,其實很多時是希望得到父母注意。小孩子精力過剩,就算性格反叛,看起來是不聽話,或許用另一角度看,小孩子是個不畏強權的人。體罰是懶惰的教仔方法,只是以威嚇遏止細路的頑劣行為,無助教導之餘,更在孩子內心留下烙印,難怪大家都對小時候的捱揍記憶猶新!

打仔和虐兒不同,但後果同樣令細路留下陰影。教仔方法不只一種,但理論不如身教,不如先由自身做起,而組織家庭源於愛,有問題就面對和解決,不要再搵細路出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