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解香港復甦不似預期之謎
從政府數據以至股市等經濟指標,今年本地經濟復甦的力度不如預期,成因眾說紛紜,有指關口重開北上消費成風,有指是出口不振。早前與研究本地經濟周期的投資界談起,他認為美國利息上調的滯後效應,是背後不能忽視的原因。
今年本地經濟表現,包括官員在內都會用增長未及預期形容。預期是甚麼呢?年初時香港全面通關,市民政商均估計會有較佳復甦,甚或出現報復式反彈。無奈,隨著時間推移,好景沒有出現,增長經過首季回升,次季隨即放緩,第三季估計同樣不會突出。投資界從本地利息周期,看出一點端倪。
他指出,美國加息周期是在2022年初開始,當時基準利率差不多由0急促向上,到年尾已經升逾4厘。美國上調利率之聲響徹全球。香港由於有大量游資聚集,並未跟隨加息。本地的資金成本維持低廉,在美國加息開始時本地拆息是0.1厘,到了7月份才升到1厘,之後在去年第四季才加至3厘,今年首季又跌回2厘多水平,而最優惠利率的變動更慢。
美息急加、港息慢加的情況,在今年中本地游資減少,銀行結餘下降至低水平開始改變。到了下半年,大部分時間都逼近或超過5厘水平。從本地經濟循環的走向,上半年正好是關口重啟,拆息又低的時間,到下半年利好效應才慢慢消失,加息的痛楚漸趨明顯。
不談金融理論,從日常生活看,現時供樓按揭多數跟隨拆息計算,部分會配合最優惠利率「封頂」。去年美息雖加,但拆息偏軟,供樓人士影響很小,直至最近幾個月兩個本地利率都升,供樓負擔變重,本來2.5萬元的供樓支出,很有可能飊升至3萬元或以上,在入息沒有大增下,消費的打擊可想而知。
在第五波疫情時,商界預期經營慘澹,但因為利息極低,加上政府支援措施,實際情況沒有想像那樣痛苦。相反,當關口重開,企業認為春天已至,卻沒有留意利率冷風偷襲,於是有預期不到的難捱。投資界認為,香港之前有大量資金結餘在銀行,緩和了美國暴力加息的衝擊,避過了禍不單行的災難,也縮短了承受高息的時間,從這個層面看算是不幸中之大幸。只是,經濟反彈不似預期,令人喪氣之餘,還打擊了公私營部門的信心。如果能夠增加了解,在面對不明朗時較有準備,心中會稍為踏實。現時,港美息差已逐步收窄,美息也有機會近頂,但要留意是美國無論是增長抑或通脹都有相當靭性,本地經濟仍要做好打拚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