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位處中國南端,自古以來是商船往來停泊和補給的天然良港。頻繁國際貿易令香港成為不同宗教及文化背景人士匯聚交融的集中地,造就多元共融、和平共處的社會。不少珍貴歷史建築既展現中西融合建築特色,也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值得大家發掘和欣賞。
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今年舉辦的「古蹟周遊樂」,特別以「中西薈萃」為主題,介紹11個法定古蹟及已評級歷史建築。讓我在今期的「古蹟.尋珍」為大家介紹這些歷史建築。
搭乘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在堅道與摩羅廟街之間,會經過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回教清真禮拜總堂。這座位於中環些利街的法定古蹟,於1916年落成,百多年來見證本港穆斯林社群的發展,現時仍然是香港穆斯林社群重要的禮拜和聚會場所。
至半山羅便臣道向西面走,會經過另一座特別的宗教建築 -- 屬一級歷史建築的猶太教莉亞堂。此教堂由猶太裔的沙宣兄弟為紀念母親而興建,於1901年奠基,1902年落成。莉亞堂於1997年至1998年間進行復修,有關保育及復修工作於2000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奬傑出項目獎。
繼續沿羅便臣道走至列堤頓道,會到達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該校由英國海外傳道會創辦,是本港首批女子學校之一。學校於1923年在現址興建,主樓屬法定古蹟,設計概念和布局與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風格相類似,別具特色。
半山另一座甚具特色的教堂是麥當勞道的基督科學教會香港第一分會。基督科學教會源於美國波士頓,位於麥當勞道的教堂建於1912年,是香港第一分會在香港的唯一會堂,現為二級歷史建築。
離開半山,大家不妨於銅鑼灣道訪尋隱藏於鬧市一隅的基督君王小堂。這座宏偉的一級歷史建築,由源自法國的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於1928年興建。這座西式教堂建築有雙層中式瓦頂,非常獨特。小堂為靜修地方,平日不對外開放參觀,今年難得為古蹟周遊樂安排免費導賞團,大家萬勿錯過。
位於黃泥涌道馬場附近的印度廟,是香港首間亦是最大的印度廟宇,由香港印度教協會在1953年興建。廟宇既供奉神明,也是印度教族群慶祝節日及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
另外兩座與西方宗教相關並已活化作新用途的法定古蹟,分別為薄扶林道的香港演藝學院伯大尼校園和中環炮台里的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它們均由法國外方傳道會(又稱巴黎外方傳教會)興建。
香港曾經是法國外方傳道會在東亞地區的宣教重地。伯大尼校園前身為伯大尼修院,建於1875年,是法國外方傳道會的療養院。修院的保育及活化方案於2008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奬榮譽獎。至於中環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則建於1917年,曾是傳道會在香港的司帳處。大樓曾先後用作多個政府部門的辦公室,於1997至2015年期曾是香港終審法院所在地,現時提供予法律相關組織使用。
今年古蹟周遊樂亦有一些歷史建築發揮著推動香港中外文化匯聚交流的重要角色。中環下亞厘畢道藝穗會現址建於1892年,原為舊牛奶公司倉庫南座,用作儲存在薄扶林生產的牛奶。活化後的舊倉庫成為展覽、表演和文化活動處所。
最後要介紹兩座今年完成活化的二級歷史建築,分別是位於佐敦覺士道的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和上環士丹頓街88及90號,兩座建築均與葡萄牙人或社群有關。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原為賈梅士學校,建於1902至1903年間,原本是私人住宅,於1954年由葡僑教育及福利基金營運學校,見證葡萄牙社群在香港生活的歷史。建築仍保留原來的葡萄牙校名「Escola Camões」。
至於1951 年落的成士丹頓街88及90號,鄰近荷里活道《華僑日報》,據說曾是報社創辦人陳楷及岑維休的臨時居所,部份單位也曾是報社職員宿舍。這棟唐樓由葡萄牙籍建築師Antonio Hermenegildo Basto參與設計,現時已活化作共居空間,並設有「唐樓體驗館」,還原及展示昔日唐樓間隔及建築特色。
今年古蹟周遊樂由10月1日至11月30日舉行,內容十分豐富,我鼓勵大家把握機會參觀這些歷史建築,或參與免費導賞團。有關活動詳情,可瀏覽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網頁www.heritage.gov.hk或Instagram專頁「活歷 • 香港」(www.instagram.com/hkheritage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