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4-07 21:11:39

整合醫療資源配置 擴大可持續性保障

分享:

仍可用「價廉物美」來形容現今香港社會產業之一,那就莫過於公營醫療服務了。香港醫院管理局近日公佈公營醫療收費改革計劃,旨在提升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並優化資源分配,以應對人口老化和醫療需求持續增加的挑戰。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以高額政府資助為基礎,目前資助比例高達97.6%,市民自付比例極低(僅2.4%),這一模式已難以為繼。然而,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疾病增加及醫療成本上升若要長期維持高質素的公營醫療保障,其可持續性勢必成為一大疑問。這次改革的目標是通過更合理的資助架構和共付機制,減少不必要的醫療使用,並確保弱勢群體和重病患者獲得更高保障。

香港的醫療衞生經常性開支佔GDP(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公營佔4.1%和私營佔3.8%,但現行在公營系統內工作醫生佔整體一半,而九成需照顧的住院病人也是使用公營醫療服務,這樣反映了另一系統性失衡的現象。相比起新加坡,雖然整體醫療開支佔GDP比重跟香港差不多,但當中政府承擔部份不高於40%,主要靠民眾自設的「保健儲蓄賬戶」和「健保雙全」等計劃來支付其所需的醫療服務。相反,英國的醫療開支佔GDP12%,其中大部分由政府資助,透過國民保健署(NHS)提供免費醫療服務。不過,這個運作模式造成了該署在2024年達至350億港元的累積赤字。

adblk6

又再看看這個三個地方在人均醫療開支及個人薪俸稅率的比較。據相關公布資料,2022/23年度人均醫療總開支分別為香港38,670元、新加坡30,890元及英國39,980元;而香港的個人薪俸稅累進稅率範圍在2%-17%,新加坡在3%-22%,英國最高稅率達45%

從數據來看,香港的醫療開支比例遠低於英國,雖然NHS提供全民免費醫療保障,但高稅收和長候診時間成為詬病。香港在個人稅收一項與新加坡相近,但新加坡的醫療模式以共付機制為基礎,配合個人儲蓄(Medisave)、保險(Medishield)和政府補助(Medifund)來減輕了政府財政壓力,同時鼓勵市民合理使用醫療資源,這樣有使公共醫療支出低而具效益。

相較之下,新加坡的例子正好為是次改革計劃做了一個成功印證,而英國現有的醫療財赤狀況,則警示香港必須立即坐言起行,未雨綢繆。筆者認為,醫療改革是一場公平與效率的博弈,過程必然會帶來些陣痛感。長期而言,一個能夠持續而又有效運作的系統是需要在某些方面作出妥協,而且現時超低廉的收費制度已經不可能維持一個既專業又高效的醫療服務,作為政府也不能為一個已設定為無底深潭的系統投進更多資源,因此,是次醫療改革計劃是務實和急切的,唯獨在推行政策時必須緊記將相關配套做好,例如申請費用豁免或內部員工執行指引等,以免生枝節和減低反彈效應。

adblk7

張國樑博士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榮譽會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