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烏門」曝光之後這段日子,特朗普內政外交經濟軍事統統無暇理會,天天與民主黨火拼,指摘民主黨想彈劾他其實就是「獵巫」。到了近日,他公開呼籲中國協助調查拜登父子,可說是沒有最激、只有更激的一着。顯然,特朗普已把焦點放在連任總統,只要有助成功連任,甚麼事都可以一試。
先不談「通烏門」種種說法,今天想說的是,美國再次面臨總統可能被彈劾的氛圍下,社會動向如何。基本上,目前仍是各有各說:特朗普每次出來,總被記者問到「通烏門」的回應,之後他多在Twitter貼文反擊。民主黨則是一眾國會議員接連炮轟,說是為了尋求真相也好、為了黨派之爭也好,每個議員都加強火力,絕不客氣。這是黨派政治的特點,沒有甚麼特別。
個人而言,焦點則是放在傳媒。余生也晚,七十年代初「水門案」時還是小毛頭,後來才知道,這宗案子除了尼克遜和民主黨,還有《華盛頓郵報》和它兩個記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他倆寫了一本講「水門案」的《All the President’s Men》,書中人名很多,主線支線也很多,然而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書重述他們憑着一宗爆竊案,挖出驚天動地的總統濫權大案,尼克遜在眾議院啟動彈劾程序之前辭職下台。
這次「通烏門」,又看到美國在新聞自由下的一道風景線:不僅是立場各異的傳媒競相發掘最新進展,更看到在這場關係到總統可能濫權的大事,新聞媒體在社會當中的角色。經過「水門案」或更此前的經歷,美國社會經已早早習慣傳媒的功能。民主黨共和黨佩洛西特朗普都是匆匆時光之中的過客,可是新聞自由在此中的監察作用,則是永恒不變。
「通烏門」發展下去,特朗普一舉一動必然成為傳媒追訪焦點。近半個世紀前的「水門案」,《華盛頓郵報》把總統從寶座掀翻之舉可說震動天下,更成為「偵查報道」的同義詞,伍德沃德由此著書立說,地位有如一代名家。如今的「通烏門」,一眾老牌媒體面對新世代網媒,能否繼續領百家之先,這將是一個相當有看頭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