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7-11-20 06:00:00

新高下的 資金不對稱異象

分享:

港股已是迭創新高,但資金面則凸顯了不平均的異象,炒友必須靈活變通,否則便只有眼巴巴看著大市乾升而斯人獨憔悴。有趣的是,這個或多或少是由監管方的不對等管治造成。


事實上,在十九大過後,市場資金明顯已有所鬆動,尤其北方生水更顯著重新活躍過來,成為大價股帶動指數反覆上推、及豪宅追升的重要動力。不過,這邊廂的監控機制則又走前了多步,一方面所有高官都不斷重複及機械式地發出息口回升警告:股樓投資務需萬萬小心云云,這等多番強調小心阿媽原來係女人的邏輯,既惹人煩厭,也有阻人趕上資本增值潮之嫌。


若是對息口敏感,美國應是首當其衝,但眼見孳息率緩緩向上的同時,美國股樓仍是熱火朝天,難道我們局長的眼光還較他們準繩?最弊是人家還未加息之前,我們的金融高官都早已加強種種的監控及審查行為,包括不斷向銀行施壓,三申五令需對置業人士作過分的壓力測試等等。


股市這邊廂更感無奈,自從年中股仔大爆破後,交易所聯同證監會大舉加強巡查經紀行的孖展情況,一則嚴限整間行的放貸比率,二則對個別股份的孖展率盯得甚緊,說好聽的是防患於未然,但骨子裡則可能只是權力彰顯、卸膊、不做不錯或寧枉勿縱,於是乎,一直只做順民的經紀行、尤其是勢孤力弱的華資細行,就只有更加草木皆兵,二、三線股孖展全面主動兼自動收緊之餘,無論因應甚麼理由停牌的股份,也一概當消失的孖展處理!

adblk6


細股孖展壓得超緊的同時,另一邊廂則對新股認購熱潮闊佬懶理,一隻新股去飛幾百至千億元、從而導致短期息口大波動也視作等閑,請問一句,若有熱股上市後出事、而散戶因抽飛不及以至不明所以地中了大飛時,所引發的骨牌式斬倉壓力會較股仔爆煲潮細很多嗎?就是資金分布的不對稱,令不少市值低於50億元港股通門檻以下的股份,在大市迭創新高的同時陷於冷寂,唯今之計,無助的散戶只好盡快化被動為主動,專炒大中價股、喪炒窩輪及短賭新股,其他小股嘛?只好暫時打入冷宮,求神拜佛靜待皇上的突然寵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