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70大慶在即,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重大日子,已由「反送中」蛻變為「反中」的政治運動自然以此日子為目標,行動的激烈程度相信會推至近月來的一次高峰。明日之後,大家都不知道會是怎樣的光景;反倒是明日之前的一些現象,值得大家此時此刻來一點反思。
在過去一周,社會興起蒙面法制定的討論。是咁的,隨著抗爭行動的升級,蒙面施暴的情況也愈來愈普遍,大大增加現場的安全風險。一般人都都認同「面罩」有兩面:一面是保障所謂抗爭者的安全與私隱,另一方面卻是增強了抗爭者的膽量與勇武,兩面之間,需要取捨。就如「自由」的兩面,一方面保障權利;另一方面也可因為一己自由而傷害了別人自由,進而影響公眾利益,需要予以適度的限制。如此想想,立蒙面法的原因基本是常識,至於蒙面法的細節是法律問題,作為法治社會,技術上當然要謹慎。
然而,蒙面法討論的最有意義之處,卻是反對蒙面法的原因,總結一下,就是認為立法會刺激示威者,引起反效果。這種論調不正是「綁架」案的經典對白嗎?在綁架案中說出這些話,要不就是同伙,要不就是在被綁架過程中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反過來同情違法者。在這些日子,香港不知不覺,變得不正常。
人在面罩後施暴的問題,顯而易見;但有種「面罩」卻難以察覺,名為「謠言」。謠言的特色在於以「3分真、7分假」的配方,突破人的認知與分析系統,侵入人的意識,再透過傳播媒介,蔓延成為社會問題。人的認知偏差在某種社會狀態下特別容易發作。曾任職美國司法部、奧巴馬政府資訊與規制事務辦公室主任的法學家卡斯·R·桑斯坦在其著作《謠言》之中,提出 「資訊流瀑」(Informational Cascades)與「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兩個概念。前者是指一旦有人相信謠言,隨後相信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後者則指,謠言在群體討論後,更容易走向極端。回顧一下這三個月的社交媒體,大家自然可以明白。
《牛津詞典》在2016年,將「後真相」收錄,其定義為「在形成民意的過程中,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重要」。「謠言」成為一種現象,更甚是有一種「正常化」的傾向,以往大家都視謠言為猛獸,警愓「三人成虎」、「狼來了」,如今視「後真相政治」為現象,一句「喺咁架喇」了事,有心人更進一步操作,作為這次運動發酵、轉型的重要政治手段。香港不知不覺,變得不正常。
最大的謠言,是10.1之際,會出解放軍清場。謠言總有3分真,3分真是真的有解放軍,但是在北京閱兵。建國70大慶,碰上香港大亂,突顯的不是意識型態之爭,而是更純粹的意志之爭。人民日報近日連續刊發三篇宣言,第一篇名為《雄關漫道真如鐵》。「真如鐵」不是口號,而是烙印在70年發展拼摶之路。一邊是「真如鐵」,另一邊是「口罩」、「謠言」,高下立見。
時間的奧妙之一,在於在重大日子,可以成為重新起步的力量(即是「新年新願望」那種心理)。明日之後,謠言不攻自破。有示威者曾說︰「希望有朝一日,我哋可以除低口罩,在煲底相見」不用「有朝一日」,明日之後,香港人就可重回光明正大。歷史是創造性的。明日之後,縱使後知後覺,也願香港重回正常。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楊云
(本會提倡價值多元,故任何本會會員發表之文章並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