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談到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如何在公營房屋的規劃及設計階段有效管理建築廢料,今個星期續談在施工階段所採取的各項減廢措施。
施工階段
房委會自2003年中已經開始禁止在建築期間的臨時工程採用熱帶硬木,亦已制定建築規格,要求承建商的臨時工程,包括模板、保護簷篷、斜棚、橋板、踢腳板、木建樣板及工程佈告板等,必須採用來自可持續發展源頭的木材,並且繼續指定使用可持續木材製造木門。
在使用可回收材料方面,房委會會盡量在屋邨戶外範圍使用以回收玻璃及碎石製造而成的鋪地磚塊。房委會在興建啟德啟晴邨時,應用了英泥加固技術循環再用地盤挖出的海泥廢料作為挖掘工程之回填物料,並製成砌磚、鋪路材料和天面磚。在興建沙田水泉澳邨時,亦盡量使用從地基及工地土壤掘出的石塊,作為建造石籠網結構的材料。
每個房委會的承建商均可在地盤之間互運惰性拆卸建築物料以直接重新使用。在2017年,房委會藉此重用了超過36,000公噸的惰性拆建物料。此外,為減少浪費建材,大部分工地均採用可再用組件式圍街板,圍街板由螺栓螺母連接,方便在其他工地重新使用。
在2005年開始,為了加強工地安全、減少塵埃及防止積水,房委會的地盤已經全面引入硬地施工,在整個或大部分工地上鋪砌硬平地後才施工,鋪砌地面的材料包括預製混凝土板等。由於預製混凝土板屬於高耐用性物料,可以循環再用,有助大幅減少建築廢料。
於地盤被砍伐的樹木一般會被棄置於堆填區。為促進可持續的園藝工作,房委會於元朗洪福邨試驗將被砍伐的樹木循環再造成種植的堆肥。房委會已將試驗結果應用於制訂選擇堆肥機的標準,以及優化製造堆肥所需的木材廢料和種植廢料的比例。
此外,房委會自2006年起,率先嘗試於公共房屋發展項目應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即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或簡稱BIM),以優化設計,加強各方的協作。BIM是以三維和數碼形式,展示整個建築生命周期內各項數據,有助科學和數據分析,避免設計上的衝突,與及可以加強與合作伙伴和公眾的溝通等。BIM配合三維打印機,更可製成實物立體模型,令承建商、供應商,以至公眾更易了解有關的設計及建築流程。
有關如何在公營房屋的拆卸階段有效管理建築廢料,以及相關的實踐機制和所取得的成效,下星期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