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後,港府為了安撫戰爭中傷亡之公務員家屬,發出牌照容許在公眾地方經營熟食,為大牌檔之歷史起源。
俯瞰橋底人潮熙攘,昂首高空玻璃幕牆;群脊之內後巷隱密位置,正係神秘潛藏嘅臨時街市。窮有窮吃、富有富食,尖沙咀有高檔半島酒店,也有平民熟食市場。
「彈牙」牛丸、沙爹牛肉或五香肉丁公仔麵、咖央多士奶茶咖啡豆冰等等最地道嘅美食,都係香港飲食文化史嘅重中之重,亦即係所謂茶餐廳之元祖。走進海防道臨時熟食小販市場,呢個香港平民味道嘅集中地,毫不顯眼咁默默經營了四十個寒暑,見證住尖沙咀嘅變遷。
牌檔要通明
要鑽進傳奇食肆,先要找到海防道垃圾站旁入口,穿越繽紛花檔直往內走,再經過水果攤檔及士多,先至會發現熟食市場入口。內裡環境實在擠逼,遇上打風落雨更顯狼狽,但只要附近一帶商店營業,中午必然人頭湧湧。結集昔日尖沙咀「大牌檔」之大成,呢度選擇可謂包羅萬有,小菜晚飯亦一應俱全;唯因受食環署管理關係,營業時間只到晚上9時左右,不像昔日路邊風光時可通宵達旦。

北京道1號原為兩層高之街市,為管理之故將當中之商販臨時遷到海防道,結果臨時了四十年之久。
講番昔日香港五湖四海,特別係由廣東赤腳南下能煮天下美味嘅廚師,所以當年街頭巷尾都有不少「走鬼檔」美食。1921年政府將小販牌照分成「大牌」嘅固定小販及「小牌」之流動小販。再到五十年代「大牌」與「熟食固定攤檔」結合,為「大牌檔」也。大牌檔也有大小特色,大嘅南北菜式,細嘅則奶茶咖啡西多,連粥粉麵飯也各擅勝場。特別係晚上牌檔必定燈火通明,在鐵皮屋一樣嘅開放式廚房,熊熊爐火鑊氣沖天人聲鼎沸。
入舖要轉型
八十年代港府決心整頓市容,分別喺元朗、荃灣、深水埗及油尖區,設立由當年市政局管轄嘅臨時街市,將位於大街小巷嘅各式小販攤檔納入以作管理。可惜因為唔少係設於市政大樓高層,市民出入不便且風味盡失,以至此項「上樓」計劃普遍不受歡迎。當政府開發新市鎮以興建新一代公屋,在設計屋苑同時顧及居民飲食需要,因而亦發展出大牌檔2.0,暨可配合屋邨廉價食肆,亦為取締路邊攤子及大牌檔。而首個屋邨熟食檔位則始於愛民邨,亦因其拱起中間排放油煙管道口,而被稱為「冬菇亭」。
時至今日政府逐步收回大牌檔牌照,經營者牌照只跟店主而不能世襲,牌檔已經買少見少;加上地區重建遷拆,敵得過風吹雨打也要轉型入店。大牌檔昔日成行成市,今天有若鳳毛麟角不過二、三十家,不能繼承的不單是實體牌檔,而是白白令一個地道文化特色自生自滅或刻意隱沒。
聚腳要有情
大牌檔除了美食及歷史價值,亦係無數附近打工仔中午透氣「吹水」嘅「蛇竇」,不過政府正有計劃於年底展開海防道臨時街市另一階段整頓。當海防道已不再海防,永恆不變的卻是臨時街市內的人情,呢份四十年嘅堅持信念,也維繫住香港人共同努力嘅過去和未來,有情勝於環境!

排檔座位就係咁逼。

香港傳統美食,靠排檔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