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決定同一個人絕交:既在現實世界不相往還,並同時Unfriend了他—— Unfriend那一個被他修飾過的「他」。
當日買《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的經過如下:那天我約了人在某商場的某酒樓食飯,但比約定時間早到,偶然看見商場有間書店,心諗入去打個轉吧;就在個轉差不多打完時,瞥見新書推介嗰忽有一本書,封面設計近乎沒有設計,完全不吸引,吸引我的是包著書的黃色書條——嚴格來說是書條上的兩個訊息:
1.撿到男友手機的人,竟然是懷抱惡意的變態殺人魔?
2.火速改拍電影!北川景子——
And Then我立即拎去Cashier。究竟是「訊息1」抑或「訊息2」驅使我去買?我不知道(其實我知,只是不打算話你知)。And Then,書,攤了在枱上足足一個月;某一天心血來潮拎上手,即日睇完。
這是一本兼具獵奇感和生活感的推理。
獵奇感:某個人跡罕至只有熊出沒的荒郊,竟然埋了大量裸體女屍,女屍有兩個共同特徵:A.留有一頭烏黑亮麗髮尾冇開叉的長髮;B.女屍下腹部位,都被刺到慘不忍睹。
生活感:將「唔見電話」這個你和我同佢都可能發生過的小不幸(這是我剛剛創製的辭彙),漸漸演變成一件大慘劇。而之所以由小不幸變成大慘劇,完全因為今時今日的電話不再只是用來講電話(講電話這基本功能已被遺忘),而是你本人的所有——你的個人資料、你的生活行跡、你有意(透過社交媒體)讓世人知道的自己、你刻意收收埋埋只有你本人才心知肚明的自己。
女主角麻美的失魂男友漏低電話,電話好唔好彩地被一個Hacker暨Serial Killer執到,麻美從此瀨嘢,私隱(包括裸照)被曝光,最後甚至連一個關乎個人身份的重大秘密都被揭發……如果小說單純描述Hacker暨Serial Killer怎樣惡意地撻走電話裡的資料再惡意地威脅當事人,當然冇問題,一樣可以好睇,但作者志駕晃真正想寫的,是「身份」這詞語的意義:今時今日我們都習慣了透過社交媒體去認識、了解一個人的「身份」,例如遇上現實中唔識但有Common Friend的人Add自己,其中一個方法是看看那些Common Friend同自己有幾Friend,再判斷對方身份、決定是否被Add(當然也有種簡單做法:直接望望對方相簿,用相貌定斷),偏偏這個「身份」,是可以經過修飾加工刪減或偽造,你所認知的,並非事實之全部(又或只是對方刻意想你接觸到的事實)。
但你以為現實世界的「身份」就必然比網上的真實?錯了,原來一樣可以純屬虛構,而作者就利用了這個盲點,作為故事中那批死者一直被誤以為尚在人間的唯一證明——這批女死者生前,都是都市裡的孤獨人,孤獨到一個地步是:只要個手機No.未Cut,就足以被判斷為存在的證明。
所以,如果第日要死,必先Cut咗個手機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