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在南山區海上世界散步,穿過人造小橋、繞過寬闊的廣場,看到新品牌餐飲林立、Shopping Mall又新開了幾家、潮流IP產品零售販賣機分布在商場角落,我才意識到海上世界的商圈是如此大、變化如此快。以小見大,我和朋友都覺得,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被深圳速度驚訝一番,也擔心自己跟不上深圳的步伐。
回顧歷史,深圳的改革是被逼出來的。改革開放前,深港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懸殊,很長時間,珠三角「逃港」的人數之眾、持續時間之長,讓管理層意識到光靠「攔」、 「抓」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讓自身有吸引力,因此才有改革開放破釜沉舟的決心。
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沒太多錢,只能給政策,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1982年,蛇口工業區豎立起「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一度引起爭議。但後來,大家普遍意識到,蛇口模式其實指推動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生產力解放。深圳在沒有資金優勢的情況下,只能靠人力成本較低、主觀能動性強的優勢,並通過提升效率進一步擴大。加上毗鄰香港的地理優勢,深圳很快吸引到港商、外商投資,積累了發展的動能。深圳也密切關注產業轉變的規律,近十多年來注重培育科創企業,吸引人才,提出「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口號,不斷健全評價貢獻機制,提升社會保障水準(比如入戶流程簡單、60歲以上老人免費乘坐公共交通、嬰幼兒照顧護理服務不斷豐富等等),從多方面提升城市的水平。
城市的發展是每一個個體發展的宏觀加總。在深圳居住的這段時間,我充分感受到深圳人的主人翁精神。例如我去看中醫,即使只是幾十塊錢的掛號費,醫生仍然很負責地教我如何在用水、火候、時間上「量化」煮藥;又如外出吃飯,如果有客人抱怨某道菜品質不好,一般餐廳都能誠懇地重做一道……這些是平凡人在平凡事上展現的品質,造就深圳不平凡的城市精神。
深圳未來能一直發展下去嗎?朋友和我探討,某程度上,世界上一流的國家和城市仿佛在發展到一個高峰後就只能小修小補,例如英國之三四十年代、加拿大之七八十年代,香港之九十年代,很少見到能持續跨越發展的例子。部分原因在於當一些成熟系統長期運用順暢(例如八達通),持續優化、突破的動力就逐步減少。那麼深圳呢?我認為,要看深圳對國家新政策的把握(例如新的《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和深圳人群體的精氣神。
那麼香港呢?也要看香港對國家政策的把握和香港人群體的精神氣。國家給香港的政策利好一直不缺,現在需要解決是社會心理問題。只抱怨不解決問題沒有未來、互相拆臺沒有未來。社會動盪、疫情持續,香港人近年來已經彼此耽誤了很多的時間。時光一去不復返,如果當一個個體發現他在群體內做不成甚麼事,最後只能用腳投票。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楊田田
(本會提倡價值多元,故任何本會會員發表之文章並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