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及物流設施能夠連結一個國家供應鏈不同環節,是暢通國內經濟循環和貫通國內外貿易的重要基礎建設。同時,如果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能夠平衡發展,並且經發達的交通和物流設施連結起來,國內市場將會更龐大。過去數年,中國在促進交通、物流及區域平衡發展方面已經取得顯著的進展。舉例說,中國鐵路營業里程由2015年的12.10萬公里增長至2019年的13.99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里程由2015年1.98萬公里增長至2019年的3.54萬公里;人均生產總值達50,000元人民幣的省、市和自治區數量由2015年的11個增至2020年的26個。
不過,中國的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近年也出現一些弱點。例如,面對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冷鏈物流設備分布不平均。中國政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指出要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及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中國供應鏈中出現瓶頸以及部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有望改善。本文會列出及分析《十四五規劃》中有關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的政策,協助港商設想未來5年中國內地的發展面貌,從而使港商能於未來5年妥善部署在中國內地的營運策略。
強調建設現代交通物流體系
《十四五規劃》強調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人員流動的流暢度獲得相當重視,當中提出大城市及城市群以1小時通勤圈為發展重點之一。例如,規劃指出要:
.基本貫通「八縱八橫」高速鐵路
.推進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體化,加快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建設,構建高速公路環線系統,有序推進城市軌道交通發展
.依托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時通勤圈協同發展水平,培育發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
由此可見,未來5年中國在交通建設方面除了強調人員在省市間能夠順暢流動外,提升個別大城市及城市群內人員流動的流暢度也是施政重點之一。
相比人員流動交通政策,《十四五規劃》中的物流政策顯得多樣化。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中國強調在國內物流網絡的各個範疇均須與國外無縫交接。例如,規劃指出要:
.提升國家高速公路網絡質量,加快建設世界級港口群和機場群
.推進120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加快郵政國際寄遞中心建設
.加快發展冷鏈物流,統籌物流樞紐設施、骨幹線路、區域分撥中心和末端配送節點建設
.發展高鐵快運等鐵路快捷貨運產品
.加強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建設,提升國際海運競爭力
.建設30個全國性和70個區域性農產品骨幹冷鏈物流基地,提升田頭市場倉儲保鮮設施,改造畜禽定點屠宰加工廠冷鏈儲藏和運輸設施
2020年3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客機腹艙貨運大幅下降,暴露了中國國際航空貨運能力的短板。相信各項措施在十四五時期推出後,中國的物流網絡將變得更成熟和全面,農村地區冷鏈設施供應和中國企業國際航空貨運承運力不足等問題將有望改善。
持續推動新型城鎮化
十三五時期,中國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2015年的56.10%增長至2020年的63.89%,超過1億非戶籍人口居民到城市落戶。對不少人而言,遷居至大城市能有助他們獲得更好的事業發展及生活水平。根據2021年5月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2010‑2020年人口增幅最大的省份為廣東及浙江省,增幅分別達2,171萬及1,014萬人。其中,廣東省的深圳和廣州市人口分別增長714萬及598萬人,浙江省的杭州市人口增長324萬人。由此可見,不少人在過去數年從全國不同地區移居至沿海省份的大城市生活。
十四五時期,中國將延續《十三五規劃》新型城鎮化策略。《十四五規劃》提出了預期於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5%的目標。為此,政府將繼續完善戶籍制度。《十四五規劃》中指出,政府將「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確保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一視同仁。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I型大城市落戶條件。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鼓勵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
以上政策說明,政府於未來5年處理不同城市的落戶制度時會採取分層級做法。城區常住人口少於500萬人的城市落戶制度將全面放寬;而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戶籍制度將會精簡,並將繼續以居民於該城市居住及繳納社會保險年期為主要落戶條件。
經過多年城鎮化發展,現時中國各城市已經形成一個個城市群。此政策有助將人口更平均分布,以平衡大城市的資源限制和經濟發展需要;此政策也能加速發展圍繞大城市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從而形成一個個經濟功能全面和產業分布合理的區域,助力各地區的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從商貿的角度來看,建立更成熟的城市群和都市圈,意味著更多城市將成為區域商貿和消費中心的一部分,城市群和都市圈內的經濟循環也不會只集中在大城市的核心區域。
充分利用各城市優勢
除了完善戶籍制度外,《十四五規劃》也強調在產業發展方面充分利用各城市優勢。具體而言,未來超大和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將「增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以「率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製造業為支撑的產業結構」。為達成這目標,這些超大和特大城市將「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製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功能和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醫療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合理降低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
鄰近的大中型城市將「充分利用綜合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主動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並且「立足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確立製造業差異化定位,推動製造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因地制宜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專業服務中心」和「增加文化體育資源供給,營造現代時尚的消費場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整體而言,大城市和城市群的發展方向將會是「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為重點,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帶動全國經濟效率整體提升」。由此可見,未來超大和特大城市將優先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而鄰近的大中型城市將扮演支援角色,城市間將通過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緊密連結起來。
以上政策對企業來說,既有挑戰也有機遇。從挑戰的角度來看,現時在超大和特大城市(尤其於中心城區)營運的企業將可能要加快升級轉型步伐,加大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的業務比例;同時,一些原有的後勤設備(如:倉庫)有可能將會逐漸搬離這些超大和特大城市,企業或者要面對後勤設備租金因供應減少而短期上升的情況。
但從機遇的角度來看,超大和特大城市的經濟發展以高端產業引領,表示在未來更多擁有高消費力的高技術人才將在這些城市定居,這些城市消費市場的發展有望更上一層樓。鄰近的大中型城市承接超大和特大城市產業轉移,除了可以使這些城市的經濟更蓬勃,刺激當地需求外,這些城市也將會有更多業務配套,如:倉庫、專業服務等。企業擴充業務到這些大中型城市將會更便利。
推動區域平衡發展
如前文所說,近年中國在促進區域平衡發展方面,已經取得顯著的進展。但是,發達地區及其他地區在社會發展上的差異仍然存在。中央政府對統籌各區域的發展步伐十分重視,早於2018年11月,中央政府就已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提出以建立區域戰略統籌機制、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機制等作為主要構成部分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十四五規劃》列出更多促進區域平衡發展的政策,例如:
.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
.在中西部有條件的地區,以中心城市為引領,提升城市群功能,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區域
.加大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入,支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集中力量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補齊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領域短板
.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提升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水平,促進西北地區與西南地區合作互動
.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加快武漢、長株潭都市圈建設
.研究在內陸地區增設國家一類口岸,助推內陸地區成為開放前沿
.推動沿邊開發開放高質量發展,加快邊境貿易創新發展,更好發揮重點口岸和邊境城市內外聯通作用
推動區域平衡發展對中國的長遠發展有不少好處。除了可以減輕發達地區的資源壓力,從而騰出更多空間發展現代服務業及先進製造業外,還可以藉產業轉移刺激其他地區的工業發展,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促進國內大循環的發展。而且,現時中國跟鄰近的東盟及中亞國家貿易日益頻繁,加快內陸及邊境地區發展能使這些地區成為區域貿易樞紐,藉此深化中國與鄰近國家的貿易往來,強化中國對外國際循環。
對企業而言,中國推動區域平衡發展將會為企業提供更多發展選擇。過去有部分製造業企業認為內陸地區物流及其他供應鏈配套不完善,所以抗拒將製造基地從沿海省份遷至內陸地區。隨著政府表態要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相關地區的供應鏈配套將有望更成熟。在符合政府環保及勞工政策的前提下,企業可以考慮將更多產能遷移至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享受當地人工成本較低的發展紅利。對貿易商、零售商及服務業界而言,內陸及邊境地區成為區域貿易樞紐,表示這些地區業務發展空間將會更廣闊。
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一體化建設
《十四五規劃》除了闡述了國家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的宏觀規劃外,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最新發展方向也有作出描述。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和物流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將「加快城際鐵路建設,統籌港口和機場功能布局,優化航運和航空資源配置」和「深化通關模式改革,促進[港澳與內地]人員、貨物、車輛便捷高效流動」。對長三角的交通和物流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將「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長三角地級及以上城市高鐵全覆蓋,推進港口群一體化治理」。
其實,以上提及的不少政策已於《十四五規劃》發布前推出。2019年12月,中央政府發布《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到2025年,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及安徽省四省市鐵路網總密度將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高速公路總密度將達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四省市總面積為35.8萬平方公里)。2020年7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批覆》,指出在2025年前,大灣區鐵路網絡營運及在建里程將達到4,700公里,全面覆蓋大灣區中心城市、節點城市和廣州、深圳等重點都市圈;而在203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將達到5,700公里,覆蓋全部縣級以上城市。對比《十四五規劃》及過往數年的一些政策,可以發現《十四五規劃》重視政策連貫性,並且有敦促相關政策盡快落實的意味。
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地區本身便是中國內地基礎建設較領先的區域,在《十四五規劃》的政策表述下,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地區的交通和物流設施建設將有望高速發展。不少港商在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地區有不少業務,該地區的交通基礎建設再次升級,將進一步節省人員和貨物流動的時間成本,對有意強化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各城市業務的企業來說可謂一大利好因素。
小結:對港商的啟示
根據香港工業總會,現時最多香港製造業企業位於廣東省和長三角地區。這兩個地區毋庸置疑穩坐中國最發達地區之列。在經過多年發展後,香港廠商應該瞭解到這些發達地區現時需要肩負引領國家整體高質量發展的任務。這些地區需要更妥善使用資源,以推動當地經濟朝高質量、高增值的方向發展。因此,在這些地區營運的港商應考慮提高生產線及產品的科技水平,成為這些地區先進生產力的一部分。這樣廠商便可以充分享受當地物流設施及現代服務業配套日益全面的優勢。廠商也可以關注其他地區的最新發展情況,研究將生產基地遷移至那些地區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香港廠商可以積極考慮開拓或者擴大中國內地業務,把握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暢通國內大循環激發的商機。
對於服務業企業,企業可以持續探索大城市以外的營商機遇。2021年4月發布的《在粵、閩、桂香港服務業企業名冊》顯示,廣州(423家)及深圳(282家)是香港服務業企業在內地營運的首選城市。同時也有不少企業選擇於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營運,例如:東莞(149家)、佛山(63家)、惠州(59家)等,顯示在粵港澳大灣區內,不少香港服務業企業已看到廣州及深圳以外城市的商機。隨著政府將於全國推動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功能疏解及推動區域平衡發展、以及於內陸地區發展區域貿易樞紐,大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區將深化服務業發展,成為雙循環發展格局中更重要的一部分。服務業企業也可以持續探索這些城市及地區為企業帶來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