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關於尋人的電視節目,引來坊間不少迴響。節目找來二、三十年前曾受訪的人士,藉由他們的近況,觀照個人與社會今昔之比,為觀眾帶來不少啟發與反思。
年輕的時候,對未來總會有許多想像和理想,渴望將來能夠成功,活得有意義。但何謂「成功」呢?在香港這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成功」很多時候與名利、權力掛鈎。然而獲取這些「成功」後,人生從此是否就快樂、變得有意義呢?數十年後驀然回首,現在的生活又是否如當初所想所求?

著名棟篤笑藝人Vivek Mahbubani(圖)在恒大傳播學院《恒傳感言》節目中,分享他對《The Art of the Start》一書的感悟:「Make meaning, not money」(要創造意義,不是創造財富)。身為少數族裔,種族文化差異讓Vivek在香港的生活遇上不少挑戰,他的抗癌歷程亦殊不簡單。然而,這些障礙不但沒有將他擊倒,更成為他表演的創作養分,帶給別人歡樂。他深信珍惜人生每一個機會,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從而感染他人,遠比追求財富更有價值和快樂。許多年後,這些獨特的人生經歷,都會變成值得驕傲的故事,足教人自豪地與眾分享。
追求人生意義,乍聽艱澀高深,其實只要認清及盡力發揮自身的優點與價值,努力克服障礙,把美好帶給自己與別人,自能感受箇中喜悅。意義永遠從實踐得來,凡事不忘初心,每天認真過活,做好每件小事,人生的意義便會自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