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來自社褔界邵家臻議員向特首提出的問題很簡單,就是問林鄭的母語是什麼。她以遊花園的方式來迴避這問題,更指出教育界無風起浪,又扯上通識科正在由一個小組檢討中,這些答案當然令卲不滿,因此他用同一問題追問特首一次,林鄭以不會回答無聊的問題作結束。
我的直覺是林鄭心中有鬼,不敢直問直答,我會建議她這樣回應:「卲議員,我正在用粵語和你對答,我的母語當然是粵語啦!」由於她迴避問題,反而使邵的問題上了當天不少傳媒報導的頭條!
其實我也同意「母語」這問題真的是無風三尺浪,不清楚是誰人重提一篇在2013年登在教育局網頁上的文章,作家是一位有內地背景的學者,他評論粵語只是方言,指出普通話才能代表漢語,這位學者的著作全是研究普通話的,看來並非粵語的專家,但是他的文章竟然在五年後激起千重浪,引來社會上熱烈爭論,因此我也花點時間研究這題目。
粵語又稱廣東話、廣府話、廣州話,在粵語使用區中又稱白話,是漢語的一支。在維基百科的資料中,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海外則有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澳洲本土、紐西蘭、美國、加拿大及英國等的華人社區。
真不明白為何政府及特首不肯確定粵語就是香港人的母語,以我為例子,我的雙親來自蘇浙兩省,他們的母語是上海話,而我在香港出世,自幼到長大一直說粵語,上海話我只能是說皮毛,和我的雙親自然有不同的母語。據我所知香港多年已奉行「兩文三語」的政策,即中文和英文,粵語、英語和普通話,看不到有任何理由去改變這政策。
令人擔心的是特區政府未能守住一國兩制的方針,為迎合中央政府的主觀願望,把普通話進一步普遍化,甚至在未來會取替粵語作香港人的母語,在這人心不穩的時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