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01-04 15:54:51

生動華麗的屋脊陶塑裝飾

分享:
銅鑼灣大坑蓮花宮正脊陶塑,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燒製,是香港現存可追溯最早的石灣人物瓦脊。

銅鑼灣大坑蓮花宮正脊陶塑,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燒製,是香港現存可追溯最早的石灣人物瓦脊。

我較早前在此專欄分享過有關嶺南傳統建築特色「三雕、二塑、一畫」中的灰塑及木雕工藝。「二塑」中的另一「塑」――陶塑,一般置於建築物的頂,更令人注目。

現代建築規劃將建築物頂部視為「第五立面」,而在中國傳統建築亦佔有重要的位置,既遮光擋雨的實際功能,且顯示戶主的社會等級和地位。細緻的屋脊裝飾,亦往往反映屋主的美好願景和工匠的手藝讓人感受建築物的美學。由於屋頂具有如此重要的及象義,中國傳統建築被稱為「大屋頂」建築。

明清時期,嶺南地區的經濟和宗族文化長足發展,宗族為顯示財富和地位,聘名工巧匠,為祠廟宅第加添各式各樣的裝飾,因而造就不少工匠的工藝作品屋頂上的陶藝裝飾亦隨之不斷進,佛山石灣窰的陶工逐漸發展出形式多樣和主題豐富的陶塑脊飾,俗稱「石灣花脊」、「花脊」、「人物脊」「公仔脊」。早期的石灣脊飾主要取材花鳥、山水、瑞獸等吉祥圖案至傳奇人物、亭臺樓閣等,展示粵劇、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生活場景等各式主題

「花脊」是把浮雕陶瓷裝置在屋脊上,陶脊的琉璃釉彩主要採用黃、綠、寶藍、褐和白五種顏色,色彩既有變化,也互相協調。考慮到脊飾主要是上遠距離瓦脊的人像皆適度前傾,頭部比例也會稍為放大。當年著名的佛山「花脊」製作店號括吳奇玉、均玉、英玉、文如璧、寶玉裕禎祥等。

香港現時大約有三十間仍保存石灣「花脊」的傳統建築,當中以廟宇為主。大坑蓮花宮正脊上的脊飾,由英玉店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製作,是香港現存可追溯最早的石灣人物瓦脊,而且現存英玉店的作品保存不多,故十分罕見。香港廟宇瓦脊上的脊飾故事,無獨有偶,多以《封神榜》故事為題材,例如上環廣福義祠、九龍城侯王廟等。

上環廣福義祠的脊飾,由吳奇玉店於光緒乙未年(1895年)燒製,並書有「陳惠南作」四字。工匠技師於陶脊飾上署名是極為罕見的。

上環廣福義祠的脊飾,由吳奇玉店於光緒乙未年(1895年)燒製,並書有「陳惠南作」四字。工匠技師於陶脊飾上署名是極為罕見的。

1930年代興建的虎豹別墅,保存不少石灣陶飾。

1930年代興建的虎豹別墅,保存不少石灣陶飾。圖為原置於萬金油花園的日、月神像。日神(右)單足提起,左手持寫有「日」字圓鏡(已失);月神(左)身披雲肩,手持寫有「月」字圓鏡。

談到「石灣花脊」,不得不提西環魯班先師廟,它的花脊也十分精彩。這座140年前奠基的魯班先師廟一級歷史建築,最近獲發展局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撥款為建築物進行修繕,中包括修繕屋頂上的陶塑裝飾。我上星期到魯班先師廟登上屋頂實地考察「花脊」的狀況,除兩進正脊兩面皆有陶塑外,廟宇正立面墀頭也是以陶塑作裝飾,十分罕見和珍貴。雖然經歷百多年的風雨洗禮,花脊上的陶塑人像依然栩栩如生,造型、做手、神態、關目、衣飾等維肖維妙,琉璃釉彩等狀況亦大致良好。修繕團隊中有精通「石灣花脊」工藝的名匠,團隊會深入研究相關陶塑,再以傳統方法行修復。

魯班先師廟正脊上人物以綠釉、藍釉和素色為主調,數量眾多,但分佈得宜,絲亳沒有給人紊亂的感覺,而且十分協調。

魯班先師廟正脊上人物以綠釉、藍釉和素色為主調,數量眾多,但分佈得宜,絲亳沒有給人紊亂的感覺,而且十分協調。

我實地考察魯班先師廟正脊上的陶塑後,與修繕團隊了解陶塑現況和討論修繕方案。

我實地考察魯班先師廟正脊上的陶塑後,與修繕團隊了解陶塑現況和討論修繕方案。

據考證,廣府地區現存最早的「石灣花脊」,是澳門普濟禪院正殿的正脊,由石灣奇玉店在嘉慶丁丑歲(1817年)製成,佛山祖廟也收藏了由英玉店在道光七年(1827年)製成的「松齡鶴壽花脊」。至於石灣陶塑瓦脊的數量和質量,則以廣州陳家祠和佛山祖廟最高為冠當中陳家祠共有11條「花脊」,總長度達163米,陶塑上的人物多達1,109個,主要內容為粵劇折子戲中的傳說、民間故事及吉祥圖案,由文如璧、寶玉榮及美玉三店承造,可謂石灣陶塑「花脊」的巔峰之作

廣州陳家祠的「花脊」共有11條,總長度達163米,陶塑有人物多達1,109個,可謂石灣陶塑「花脊」的登峰造極之作。

廣州陳家祠的「花脊」共有11條,總長度達163米,陶塑有人物多達1,109個,可謂石灣陶塑「花脊」的登峰造極之作。

平常我們只能抬頭遠觀文化內涵豐富「石灣花脊」,但大家可以在「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中,近距離觀賞這些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的「花脊」。展覽追本溯源,引領觀眾解構嶺南建築源流和藝術展覽設於香港文物探知館展期至今年6月2日,免費入場。展覽期間會有多項活動配合,歡迎大家參與。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