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2-20 12:15:00

宗族祠堂慶添丁

分享:
正月十五圓燈,鄧族燈頭把燈籠降下。

正月十五圓燈,鄧族燈頭把燈籠降下。

新春期間,香港宗族的祠堂洋溢着濃厚的傳統過年氣氛。已列為法定古蹟的祠堂建築有12座,分別為錦田廣瑜鄧公祠、屏山鄧氏宗祠和愈喬二公祠、厦村鄧氏宗祠、元朗山廈村張氏宗祠、八鄉元崗村梁氏宗祠、新田麟峯文公祠、上水居石侯公祠、上水味峰侯公祠、上水廖萬石堂、粉嶺松嶺鄧公祠和大埔敬羅家塾;已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級的祠堂建築則約80座。這些宗祠是鄉村的禮制建築,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農曆新年期間,宗族成員會到祠堂拜祭祖先和互相拜年。農曆正月,宗族會在祠堂為過去一年族內新添的男丁舉行傳統點燈儀式,告知神明和祖先族的新成員。各鄉村的點燈儀式雖略有不同,但主要包括「開燈」、「慶燈」及「圓燈」(「完燈」)。「開燈」是添丁家庭在祠堂燃點丁燈;「慶燈」是添丁家庭宴請族人飲「丁酒」;「圓燈」則是添丁家庭將丁燈除下化去,象徵儀式圓滿結束。儀式完成後,男丁成為宗族一員,名字會被寫族譜。

新界鄉村習俗源遠流長,「點燈」儀式早在清代的《新安縣志》中已有記載:「元宵,張燈作樂。凡先年生男者,以是晚慶燈。」至於「添丁」與「點燈」何以拉上關係?這要追溯至早年新界普遍使用的方言——圍頭話。「點」「添」的入聲相似;「燈」「丁」同音,「點燈」寓意「添丁」。

每年農曆正月十二日,上水廖萬石堂會為過去一年出生的男丁「點燈」。當天早上,添丁家庭(俗稱燈頭)成員齊集祖先神龕前,燈頭合力將一盞八角形的紙紮大燈籠掛在神龕前的橫樑上,由德高望重的長老主持開燈儀式,並由村長讀出新丁名字,新丁父母逐一上前燃香叩首,禮畢火送寶牒,並全體拍照留念。廖氏新丁家庭於正月十五的「圓燈」日會獲贈紅封包、燒肉、盛於紅桶的米、供奉自家祖先神位的燈座和一份十人盆菜,還會取回在祠堂懸掛有吉祥意頭的信物,寓意丁財兩旺,健康富貴、福蔭綿綿。

上水廖萬石堂神龕前的橫樑掛上由「燈頭」合力懸掛的大燈籠,神案上擺放祭品。(圖片來源:張瑞威教授)

上水廖萬石堂神龕前的橫樑掛上由「燈頭」合力懸掛的大燈籠,神案上擺放祭品。(圖片來源:張瑞威教授)

廖族「點燈」有不明文的習例「點燈」的新丁數目須為雙數,如出現單數,最後一名新丁會納入下年度的點燈儀式。儀式期間亦有舞麒麟,慶賀族人瓜瓞綿綿。麒麟是中國傳說中的瑞獸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廖族的麒麟聞說是源自東莞由於麒麟彩身較長,需由三人合舞,故稱為六腳麒麟。麒麟共有五種顏色,分別是紅、黃、藍、桃紅及綠,寓意五福臨門、麒麟送子。

adblk6
上水廖萬石堂「點燈」儀式中,有六腳麒麟慶賀族人瓜瓞綿綿。(圖片來源:張瑞威教授)

上水廖萬石堂「點燈」儀式中,有六腳麒麟慶賀族人瓜瓞綿綿。(圖片來源:張瑞威教授)

至於粉嶺龍躍頭鄧族的「點燈」儀式,在松嶺鄧公祠舉行,其中有請天后的環節。族人在正月十二日早上,先到祠堂旁邊的天后宮(法定古蹟),由燈頭請出天后「行身」神像,安放到祠堂中進左邊次間丁燈前的紅桌上,並向天后上香。正月十五日圓燈」那天,「燈頭」會在松嶺鄧公祠設盆菜,宴請族人及賓客;宴後,燈頭會先把天后行身送回天后宮,新丁家庭接在祠堂除下丁燈,將燈和有吉祥寓意的芹菜、薑、茨菇、桔仔等放入米斗,並把紙紮燈籠搬到祠堂天井火化。族中父老勉勵年青族人努力添丁,來年再來點燈;燈頭也喜氣洋洋地把米斗帶回家中,整個「圓燈」儀式至此結束。

正月十二日早上,粉嶺龍躍頭鄧族燈頭從天后宮請出天后「行身」,送至松嶺鄧公祠。

正月十二日早上,粉嶺龍躍頭鄧族燈頭從天后宮請出天后「行身」,送至松嶺鄧公祠。

松嶺鄧公祠正月十五日的「圓燈」儀式會化去所有燈籠。燈籠化後,整個點燈儀式便圓滿結束。

松嶺鄧公祠正月十五日的「圓燈」儀式會化去所有燈籠。燈籠化後,整個點燈儀式便圓滿結束。

香港的宗族祠堂是嶺南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獨特的嶺南傳統建築藝術,更發揮凝聚氏族的功能,是香港重要的文化遺產。大家參觀宗族祠堂時可細味它們滿載的歷史、文化和藝術。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梁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