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善選舉制度」和落實「愛國者治港」之後,人們一度認為香港管治已是「萬事俱備」,奈何新一屆政府上任後,看到的卻屢屢是「只欠東風」,就連前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教授都按捺不住,在評論中批評政府「事事畏首畏尾、像紮腳小婦,但求中央優惠,或為表愛國而照搬內地一套」,無法展現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性。
「事事畏首畏尾、像紮腳小婦」在港府放寬入境防疫限制的決策上表露無遺。依筆者所了解,造成政府在決策上拖拖拉拉,是特區首長和高官們一直等不到中央對於通關的「明確指示」,因此遲遲不敢下決定,深恐違背中央意思。但事實上,即使在內地,中央一般都不會作出非常明確的指示,不過官員們也知道不可能無限期等中央發落,在某個時候必須自行作出判斷,而最後無論結果如何,主動責任都由官員承擔——本港官員是未懂這做法,抑或是只顧表忠,不願承擔責任,就不得而知了。
雖說現在香港大多數制度也被「完善」了,但就是北京與香港這種下達指示和決策機制並沒有建立起來;雖說是「行政主導」,但現在行政當局卻不敢主導。我們可以想像,首長和高官們當初的如意算盤是等到二十大塵埃落定,那就不用做任何決定,但事態發展迫使香港必須盡快與國際通關,可是特首自己又不是專家,也沒有水晶球知曉中央真正想法,因此只要專家反對或有消息指中央將堅持動態清零,那麼特區的決策便很容易陷入癱瘓。筆者相信現在有人正在因猜中了內地繼續動態清零而沾沾自喜, 但這除了顯示他們把個人得失置於香港的整體利益之上,對香港又有何益?
習主席在二十大報告中表示須牢記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但連談也不敢談,但求無過,那就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