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局宣布取消中學文憑試的中文科口試,有人擔心這會削弱年輕人的溝通能力。專門研究粵語的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教授何文匯(圖中)在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恒傳感言》節目上坦言,科技發達削弱語文能力,政府需要保持整體語文水平,讓學生學好語法和寫作,而不只是利用社交應用程式發短訊。
科技不斷進步,究竟使人類變得更聰明還是更愚蠢?科學家一直在爭論。丹麥在一項衡量國民是否適合服兵役的智商(IQ)測驗中,發現自1998年以來,其國家的男士智商下跌了1.5。針對英國、法國與荷蘭國民的研究亦顯示,人類智商正呈下降趨勢。不過,有科學家則認為現今人們的學習及工作模式已大大改變,只著重記憶力、數學及詞匯知識的傳統智商測試已不合時宜。儘管科技對智商的影響未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互聯網滲透人們生活的分分秒秒,手機依賴甚至成癮已是全球普遍現象。上網或使用數碼工具的時間愈長,從事其他活動的時間就愈少,當中包括閱讀、藝術、運動,以及人與人的互動,導致語言能力、集中力、記憶力、文化素養、情緒發展等各方面受到影響。
社交平台成為時下主要的溝通渠道,網絡用語及表情符號大行其道,人們漸漸不再以創新思維及修飾詞匯表達思想情感。無論描述甚麼事件或感受,也會用同樣的網絡用語或表情符號表達,難怪提筆忘字、話到嘴邊卻說不出來的情況愈見嚴重。語言及文字的使用固然會隨着社會和科技發展而演變,惟別讓過度零散及簡化的用語妨礙我們表達對生活的不同感受,以及跟別人的交流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