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往往便是這樣現炒現賣: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被炒魷魚是上星期二的事,之後波斯灣再現危機,上星期六,沙特阿拉伯石油設施遭到襲擊。事後各種講法都有,到了前天,美國稱可能是伊朗無人機施襲。此一說法仍待證實,不過,由於這話出自特朗普,美國政府將如何跟進處理,尤其是博爾頓被炒、白宮仍未委任新的國家安全顧問空檔之際,用一句老話形容:全球矚目。
際此白宮首席外交智囊虛位以待,特朗普處理危機的速度、態度、強度,世界拭目觀之。這很簡單、但也很重要:美國目前在全球多處熱點部署軍隊或有重大利益,一旦面臨危機,白宮在沒有國家安全顧問情況下如何操作,相關各國及組織必定金睛火眼。一旦發現美國反應較前緩慢,或態度不如以往強硬,隨時可能就有回應出現,測試美國的決心,要特朗普難看。
今年六月,兩艘途經阿曼灣的油輪遇襲,美國情報指是伊朗所為。美軍準備攻擊伊朗時,特朗普突然下令叫停。其後特朗普表示,如果採取行動,將會導致150名伊朗人死亡。特朗普此一做法,與上台後一直顯示的鷹派作風迥異,但是畢竟取消攻擊可免生靈塗炭,人們也就接受這一決定。如今伊朗又出手,是為三個月來第二次,特朗普則表示「不想開戰」。可是,接着下來倘若有第三次、第四次襲擊,特朗普將如何應對?一旦出兵,如何證明之前的「不想開戰」說法沒錯?倒過來,特朗普「不欲人命傷亡」及「不想開戰」之說,他該怎樣解釋,美國為甚麼去年退出中俄法等多國參與、千辛萬苦談判後簽訂的伊朗核協議?
特朗普是否有足夠能力了解並駕馭伊朗和波斯灣危機,在沒有國家安全顧問情況底下,今次堪稱重大考驗。要知道,波斯灣是兵家必爭之地,1991年及2003年,美國大軍兩度出兵當地,客觀說明這塊石油遍地的區域,某程度是美國的生命線。
今次事件顯示,特朗普對於出兵有所保留,這到底是因為大選年前夕啟戰可能導致選票流失的政治考慮,抑或他本來就是披着鷹皮的真正鴿派,相信很快自有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