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5-09-25 06:00:00

胡鬧

分享:
(一葉輕舟去,鳯閣恩仇未了情成爲經典)

(一葉輕舟去,鳯閣恩仇未了情成爲經典)

晚上,電視播放著張保仔。電視台的一齣新劇。

作為語文教師,總會期待香港人所熟識的汪洋大盜,究竟會以怎樣的形象出現觀眾面前,他,又會有怎樣的經歷?只看了最後數分鐘,我呆了。説好的電腦特技效果、強勁的後期製作,原來如此。女主角誤進清代,張保仔手拿智能電話,胡鬧的橋段相繼出現……天呀!這是電視劇嗎?你把觀眾當是甚麼?

如果劇集在七八十年代播映,我相信情況大不相同。那些年消遣娛樂選擇少,這樣的故事,或會博君一笑。時至今日,當經過一整天的忙碌,回家扭開電視機的時候,竟然發現如此畫面,能不生氣失望怨憤嗎?對我來説,看電視劇應當是繁忙工作後的一種調劑,是減壓方法之一,但「觀賞」過後,不但壓力沒有減少,更加添了煩躁不安,這回真是有損健康。

adblk6

以上,我都在説電視劇劇情胡鬧。突然,我想起粵劇中的胡鬧劇代表:《鳳閣恩仇未了情》。「一葉輕舟去,人隔萬重山」,連我的學生都懂得唱上幾句,可見這是「經典」,傳頌至今。此劇故事也頗為有趣,講述金國將軍耶律君雄奉命送紅鸞郡主回返中原。適逢民女倪秀鈿被父親迫嫁,憤而投江自盡,最終被君雄紅鸞所救。是晚官船遇盜,錯亂中紅鸞秀鈿身份掉換。紅鸞因驚慌過度,患上失憶症……

一個六十年代的粵劇作品,編劇把失憶症、英文、電影明星等元素,統統加在劇本上,再經過演員的誇張演繹,現在看起來自然是胡鬧至極。但不要忘記那是產生於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個視欣賞粵劇為生活消遣的年代。其時文化教育不普及,普羅大眾知識水準難與今日相比。所以,當年鳳閣一出,的確很受歡迎。以前,我總覺得故事一塌糊塗,但今日看來,一個失憶症病人,的確可以鬧出很多笑話。由此,我都把過往認為不合理的劇情都給合理化了。

現時的粵劇作品,儘管帶有搞笑成分,編劇都會著重研究劇情發展是否流暢合理,務求把犯駁處減少。畢竟,這是觀眾進步的象徵。

被視為老套過時的粵劇尚能如此,今夜再扭開電視,試問情何以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