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0社論|補充勞工成效顯著 來者不拒增競爭力
勞工處自2023年9月起推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至2025年3月31日,計劃共接獲12,623宗申請,涉及申請輸入107,083名勞工,包括78,362名擬從事過往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職位類別。這反映輸入勞工計劃受本地僱主歡迎,成功補充香港勞動力不足問題,增強競爭力。未來應簡化申請流程,擴大計劃行業種類,做到來者不拒,應對外圍經濟衝擊。
從該計劃職位類別來看,許多被批准的外勞職位為過往一般不得輸入的類別,如侍應生和初級廚師,這表明當地勞動力不足以填補這些崗位。當港人假期周末北上消費,定必發現深圳服務員年輕力壯,深圳是全國人口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城市,緣於接納全國青年前來尋夢,來者不拒,怎能不創造深圳奇蹟,國民生產總值已超越香港。
政府統計處上月公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從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的是3.2%。就業不足率保持不變,維持於1.1%的水平。這數據反映香港並無失業問題,本地人找工作沒有難度,工作等人做的問題反而嚴重,影響香港競爭力,在勞動力密集的行業,如建造業、服務業、旅遊業等行業尤為顯著。
補充勞工計劃獲批從事過往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職位類別當中,以侍應生佔最多,有8,971人獲批,其次為初級廚師,有6,172人,售貨員及貨倉管理員則分別有3,879人及2,403人。這反映各行各業都歡迎輸入勞工,計劃應進一步簡化審批。例如現時優化計劃規定,申請僱主必須先進行本地公開招聘,其實費時失事,浪費僱主時間,為了走流程而對本地勞工毫無幫助,這安排應該予以取消。
又例如獲批准輸入勞工的僱主,必須與輸入勞工簽訂標準僱傭合約,並支付不低於本地相類職位中位工資的薪金。這規定也增加僱主成本,減少申請計劃的動力,現時申請機構都較具規模,懂得應付政府官僚程序,一般中小企難以受惠。而輸入勞工的工資高於市場水平,製造了中介的利潤,反會出現剋扣外勞的惡果。
澳門早於1988年便正式批准輸入外地勞工,據澳門勞工事務局網站資料顯示,2025年2月外勞數目達到183,222,當中約12萬來自內地。當中約三分一(約佔5.4萬)從事酒店及飲食業,建築業約2.5萬。澳門早就超越拉斯維加斯,成了全球頂級賭城,外勞貢獻功不可沒。
人力缺乏的勞動力問題,在新加坡也同樣面對,部分行業無法僱用到足夠的勞工,一直處於缺人狀態,只能以大量的外籍勞工補充。當地政府規定企業每聘請1名本地人,可引入5名外勞,其他限制比香港少得多。新加坡的人口雖有增加,但失業率非常低,除了2020、2021年新冠疫情外,長期都在2.0%上下波動,2023年僅為1.9%,足見輸入外勞不會與本地人「爭飯碗」,反而「做大個餅」可讓本地人工作崗位升級,香港值得參考借鏡,優化現有計劃,盡量做到來者不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