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9-01-11 06:00:00

訂享新聞

分享:

傳真社早前公布縮減規模的消息,隨即收到各界問候,部分擔心只有三人的調查團隊難以運作,更建議我們暫時放下,找到新的營運模式再重新出發。首先衷心多謝各界關心,傳真社由開業至今,除了發表報道,傳出的消息幾乎都是財困及籌款,的確令支持者擔憂。

作為一間非牟利的新聞機構,為開源節流已扭盡六壬,要進一步裁員固然不是好消息,但換一個角度,機構有穩定收入,員工得到「下個月有糧出」的保障,才是可持續發展,因此從機構營運來說,現在才是最好的時候。

能夠有這個突破性發展,完全是因為有公眾和支持者的信任才能實現。
 

adblk6

這十多天時間,響應呼籲加入月捐計劃的人已超過100人,令傳真社每月的穩定收入由9萬元,增加至超過11萬元,另外單次捐款亦有所回升。我們將會重新聘請記者,令調查團隊增加到4個人。 

無論是本港或國外新聞界,為應付免費資訊氾濫的衝擊都苦尋出路,傳真社一開始定位是無投資者、無廣告商,註定要默默耕耘。

經濟學博士梁天卓在大除夕的am730專欄提到,影音娛樂同樣面對資訊電子化及盜版問題難以生存,不過 Netflix及Spotify卻殺出一條血路。他們棄用一手交錢一手交娛樂的營運模式,透過會員制定期付費交易產品或服務,這種「訂享模式」為這些「夕陽工業」提供了一個起死回生的機會;新聞界代表就有New York Times。
梁博士最後提出一個問題,這種經營模式亦會透過收集大數據提供個人化的產品,但以傳真社的營運模式及規模,恐怕相當困難。

傳真社服務對象是廣大公眾,公眾與傳真社的關係,由認識、認同、支持,到掏腰包捐款,不同階段之間都存在距離,願意身體力行支持傳真社運作的人,相信與傳真社的核心理念十分接近。就是有著這些共同的理念化成支持,協助傳真社一次又一次渡過難關,可持續營運下去。

「訂閱模式」在新聞資訊界不是新鮮事,然而在科技發展下,媒體可以利用數碼平台為讀者提供更多更貼心的服務。傳真社相信遠遠未有資源提升如此服務,但也希望一點點改善,我們去年開始製作新網站,將短期內推出,希望能夠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當然傳真社的核心仍然是報道本身,我們會繼續用獨立、持平的報道打動更多人,透過維護公眾利用去換取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