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空中服務員被指歧視乘客的風波引起廣泛關注。今次事件在中港全面通關後發生,令兩地緊張關係到達新高點,很有劍拔弩張的味道,當中涉及根深蒂固的深層次矛盾,要解決不是解僱了涉事的空中服務員就功德圓滿,還要從觀念上著手。
在2003年沙士後推出的自由行政策,把香港蕭條的經濟重新推上高峰,伴隨而來是兩地民眾的摩擦增加。這種現象的出現,就如一家人的相處,親密之餘又有壓迫感,稍為處理不善,就會相見好、同住難,就算是血濃於水,都會「相嗌唔好口」。過去20年,內地旅客雖然帶給香港社會無數有形無形的好處,然而,維護和優化這項政策的持份者少之又少,批評和不滿政策的聲音日漲,再加上有心人的渲染,令到這項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的政策在公眾形象上千瘡百孔,就如可憐的地球被人類不停壓榨,出現生態危機。
這次歧視風波絕不是個別事件,早在中港全面通關時,市區個別地點已出現平價團逼爆社區的怨聲,又有內地網紅以行程受歧視做文章,從中可見潛藏的暗湧如熾熱岩漿,伺機等待噴射爆發的薄弱環節出現。有業界坦言,炸彈今日不爆明日爆,今日爆完明日可以再爆,如果不根除底下病因,後患仍可以無窮。
中港矛盾不是一日可以解決,很多難題不能簡單歸因於大氣候。歧視風波除了有兩地文化的衝擊,還涉及很多文化價值上的盲點。香港缺乏天然資源,大型人工景點說來說去都是迪士尼、海洋公園,香港能夠吸引中外遊客不斷到臨,是長久以來開放多元的文化和價值觀,今年香港開關,很多內地遊客來港深度遊,說明他們由單純的食、買、玩變為更懂得欣賞香港的本地生態,這是維護香港在一國兩制的優勢有機元素,也是香港人值得自豪的地方。香港要繼續成為中國千百城市中的國際大都會,就必須要讓包括內地人的每個旅客成為我們宣傳大使,怎樣能該自由行的豐富價值讓每個香港人認同,是政府和行業每個持份者應該做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