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文談及,歐洲有銀行向存戶收取反向的利息。有讀者表示無法理解。他認為,如果存錢入銀行還要反過來給利息銀行,那就乾脆把銀行的錢提出來,放在家裏算了,無謂去自招損失。
讀者所說甚是,的確甚少銀行會這樣做。因為一旦全面這樣做的話,存戶就可能會齊齊把放在銀行裏的錢提走,銀行立即面對經營上的壓力。所以,銀行一般只會對新存入銀行的資金收取逆向的利率,而不是一律都收負利率。
銀行之所以要收存戶利息,通常是因為社會上的資金過多,銀行沒法把錢安全地放貸出去。如果硬把錢借給風險高的客戶,只會為銀行帶來更多的損失,所以銀行寧願以負利率去把新存戶的錢趕走。
銀行一般不會向普通存戶徵收利息,因為銀行可以把借不出去的錢存在中央銀行收息,然後把部分收到的利息分給存戶。所以,除非中央銀行也要向存錢入中央銀行的錢收取利息,那銀行才會在沒法安全地把資金放貸出去的情況下,以負利率去拒絕存戶繼續把錢放進銀行。讀者一定會繼續問,那中央銀行又為何要行負利率呢?
在一般情況下,央行會規定銀行必須把一定比例的存款儲存在央行,以控制銀行的風險,避免銀行把所有存戶的錢都借出去。這些放在央行的錢,稱為存款儲備金。對此,央行是會付利息的。央行只會對超出正常存款儲備金的銀行存款逆向收取利息,施行負利率。
歐洲與日本近年出現負利率的原因,是兩地的經濟長期缺乏動力,導致央行不得不推行量化寬鬆的政策,大量向市場「放水 (投放資金)」;方法是由央行大量買入市場上的債券(有需要的話,連股票也可以買)。這樣,做生意的人就可以輕易透過發債與發行新股的方式籌集到資金。央行希望可以藉此對沉寂已久的經濟增添多些動力。
然而,實體經濟早已產能過剩,而需求卻因貧富懸殊而釋放不出來。結果,市場上雖然資金充裕,卻沒有多少人願意冒風險借用這些錢去實體經濟投資,資金大量流入債券市場,或被用來購買一些實質資產,如黃金與房地產等,導致市場可以接受的投資回報率變得愈來愈低。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評級較高、風險較低的債券,即使孳息率很低亦有人捧場。在搶購者眾的情況下,這類債券的價格可以被搶高至超過將來可收回的本金與利息的總和,等同負利率。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社會上可提供有保障的投資太少了,投資者只能輸少當贏。一些保險公司與退休基金,他們為了平衡風險,必須在投資組合中持有一些低風險的資產,否則他們就沒法進行其他有風險的投資。所以,即使是負利率債券,他們一樣要買一些。
至於普通存戶為甚麼不把錢放在家裏,寧願貼錢給銀行,去做銀行存款,是因為錢放在家裏會有機會被偷,甚至可能引來殺身之禍,所以還是存在銀行較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