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是中國人傳統的書寫工具。乾隆皇帝欽定的《西清硯譜》是皇家收藏的硯史著錄,序言中有「向詠文房四寶,謂筆硯紙墨,文房所必資也。然筆最不耐久,所云老不中。書紙次之,墨又次之,惟硯為最耐久。」
從史前壁畫、彩陶到文字的出現,書寫工具也同時誕生。但能在幾千年滄桑歲月中保存下來的,主要是材質堅硬耐用的硯。
《西清硯譜》收錄了從漢代到乾隆當朝的二百四十枚今古名硯,最重要是自唐代開始聞名天下的四大名硯:廣東肇慶端硯、安徽歙縣龍尾硯、青州紅絲硯、山西絳州澄泥硯;宋代以後紅絲硯石材枯竭停產,其名硯地位被甘肅洮河硯替代。
硯譜中名氣最大的古硯當為「漢銅雀臺瓦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大家耳熟能詳。
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後在今河北臨漳營建鄴城,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臺。據記載,銅雀臺高十丈,上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63米),樓頂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逼真。銅雀臺歷經六朝唐宋元,到明朝末年才被洪水沖毀。
從唐代開始,對硯材的要求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銅雀臺的瓦片雖為陶器,但表面壓磨光滑,質地堅硬細密。加上經歷數百年,火性盡退,其材質可與四大名硯相比肩。
瓦硯的形制是:板瓦凸面為硯面,受墨處挖成低窪,作瓶形、葫蘆形或半月形。硯面上多有歷代鐫銘,顏色黝黑泛赭紅。宋朝時銅雀瓦硯已頗受追捧,蘇軾曾言:「舉世爭稱鄴瓦堅,一枚不換百金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