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自提出修訂《逃犯條例》的工作後,出現了多次的遊行示威活動,最後更演變成多次非常嚴重的暴力衝突事件,而且變本加厲,一次比一次嚴重激烈暴力。事態的發展相信遠超出政府意料之外,最終不論甚麼原因,政府還是把修例收回。惟事到如今,社會的撕裂日益嚴重,不論是支持還是反對修例的市民都難以接受目前暫緩修例的結果。然而,再無了期糾纏在這修例風波,借題發揮下去,對香港不論經濟、民生、社會發展,都無好處。現在確實是時候結束炒作有關《逃犯條例》的議題,讓香港社會能夠早日修補撕裂,重新出發。
香港向來是一個尊重言論自由的法治社會,除非涉及歧視、淫亵、各種意識不良等等的言論,任何不同意見均應被尊重。諷刺的是,在過去的三個多星期,很多反修例人士完美示範了甚麼叫做「有佢講,無人講」,並以種種非常不文明、不理性、不和平的方式去表達他們的意見。這些方式包括霸佔道路、阻礙市民及公務員進入政府稅務大樓、包圍攻擊警察總部、網上欺凌警務人員及其家眷,以及強行闖入立法會大樓大肆破壞公物等。這些暴力行為,是文明社會所能接受的嗎?對解決問題有幫助嗎?另一方面,問題真的只是反修例這麼簡單?
香港經歷過多次的政治風波後,可謂元氣大傷。現時特區政府急需處理的問題的確很多。事實上,政府若希望未來數年能施政順利、政通人和,則必須先緩解市民積累多年的怨氣,做多及做好一點民生工作。說起民生,在今次的政治風波未爆發前,特區政府的一眾官員或者未必意識到社會積蓄的民怨有多深。但社會上,不論是中產或是基層市民,中年人、年輕人、長者,大部分市民對政府多年來的「重商輕民」、「無為而治」已經感覺到非常厭倦不滿,幾乎絕望。
雖然本屆政府確實推出了一些惠民措施,減輕了部分市民的生活負擔。但整體上,政府在過去兩年並沒有推出過任何可讓市民感覺到希望的重大民生政策。現時本港物價高昂,退休長者生活艱難,青年人無法置業,更缺乏上流機會。本港私樓樓價則繼續屢創新高,公營房屋興建速度緩慢,抽中居屋比中六合彩還要困難,輪候公屋資格嚴苛。市民不能安居樂業,怨氣愈來愈深,一有稍具爭議性的議題出現時,便容易被人利用炒作,導致民怨大爆發,最終造成進一步的社會撕裂。政治和民生是分不開的,社會若因資源分配不均而變得分化,無數的政治紛爭也肯定會陸續而來。
當然,筆者不是說只要政府願意大灑金錢,社會裂痕就能夠修復。但政府必須重新思考其管理公共財政思維,是引致政府管治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長久以來,每屆特區政府均非常迷信「積極不干預」、「小政府、大市場」的原則,深信不應透過公共開支去解決問題。就是這個思維,導致本港的貧富不均日益加劇,基層市民的生活質素每況愈下。好像香港已討論多年的改善退休保障、制定標準工時和取消強積金對沖等議題,政府已經研究了上述議題多年,卻從來沒有提出一個答案給市民。在市民眼中,這就是一個徹頭徹尾「重商輕民」的政府,試問香港的一眾打工仔又如何能夠沒有怨氣?
好像去年,由於受惠於經濟向好,政府曾錄得破紀錄的近一千四百億元盈餘,財政儲備更增至歷史性的近一萬一千億元。在庫房嚴重水浸的情況下,政府竟然只願意撥出當中的四成盈餘與市民共享,實在是完全說不過去。最後更弄出個錯綜複雜的派錢計劃,不但程序多、手續繁,還要浪費數億元作行政費用,引來全城怒轟,結果關愛市民不成反變民怨。這些行政失當不但浪費公帑,更嚴重打擊市民對政府管治班子的信心。而更重要的是,政府每年的財政預算案都是扶貧乏力,基層市民困苦的生活根本難有實質改善,民怨便因此而愈積愈深。
現在香港正處於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對外有中美貿易戰的陰影影響,對內亦有很多深層次的民生問題要處理。筆者期望社會各界能放下成見,讓香港可以有一個喘息的機會,重新出發,全力發展民生經濟。政府亦應汲取教訓,在往後的三年任期內做一個積極有為、有承擔的政府,在民生工作方面多下一點苦功,以解決社會貧富懸殊問題及加快改善市民生活為首要任務。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羅裔昌
(本會提倡價值多元,故任何本會會員發表之文章並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