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4-09 11:00:00

香港會地震?解構百年震史 分析樓宇抗震疑團

分享:
香港會地震?解構百年震史 分析樓宇抗震疑團

香港會地震?解構百年震史 分析樓宇抗震疑團

緬甸大地震,波及遠至數百公里外的泰國曼谷及中國西南部地區,前者更有大樓倒塌。另一方面,日本官方調查指出,未來30年日本南海海槽發生8至9級大地震的可能性約有80%,民間亦有傳言今年日本有機會發生大地震。視日本為「家鄉」的香港人難免人心惶惶。殊不知有專家亦指出,香港未來亦有可能出現地震。或者你會問,乜香港都會地震?過去有沒有強烈地震記錄?本港樓宇又能否抗震?

延伸閱讀:緬甸地震|香港救援隊知多少 未來可獲聯合國認證?

香港位處於地震帶?

adblk6
天文台自1921年起開始使用地震儀監測遠震,現在境內有運作七個設有短週期地震儀的地震站,確保第一時間監測境內與境外地震。(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天文台自1921年起開始使用地震儀監測遠震,現在境內有運作七個設有短週期地震儀的地震站,確保第一時間監測境內與境外地震。(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根據《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的「地震和地震層析研究」記錄,香港雖不常發生大地震,亦遠離板塊邊界,但仍屬於華南沿海活動地震帶一部分,地震帶內經常發生中小型震級的地震,不過這些地震大多源於香港境外地區,而海域內的濱海斷裂帶與香港直線距離最短約40公里。雖然香港未曾發生破壞性地震,但在本港200公里範圍內已發生過多次中等規模地震,例如1905年8月12日澳門附近海域的5級地震;境內亦偶有小地震發生,如1995年5月11日大嶼山東部海域錄得3.1級地震。最近一次有記錄的本地有感地震為今年1月21日,台灣嘉義發生6級地震,天文台接獲逾百市民報告有感地震,本港亦錄得烈度(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 為 III(三)度,仍屬於輕微。 

震到學校都要搬?

圖為1918年南澳地震頂層受損的龍門塔:現在已成為記錄當年地震的重要地標。(圖片來源:香港天文台) 1918年至1920年間的聖若瑟書院(圖片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

雖然香港仍未發生地震引致樓宇倒塌,但過去亦曾出現建築物結構受損。《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香港有紀錄以來錄得最高烈度地震為1918年2月13日汕頭南澳7.3級地震,造成VI至VII烈度的震感。港島西半山羅便臣道的聖若瑟書院,便因校園北座聖若瑟樓,其附翼受到是次地震出現裂痕而需要搬遷,情況相當罕見。

本港樓宇能否抗震? 

曼谷有興建中大樓受甸地震影響倒塌,香港是全球最多摩天大樓的城市之一,一旦真的發生地震,這些高樓結構有否具備抗震能力?
 
根據屋宇署及立法會文件,政府早於1930年代已就學校及災難緊急救援設施(例如消防局、醫院及警署等建築物)加入禦風能力,禦風能力的標準亦不斷與時並進。雖然現行的《建築物條例》並無規定私人樓宇興建須具抗震能力,但有規定須能抵受每小時250公里的陣風風力。由於抗風設計有助強化建築物的結構,令樓宇有一定抵禦地震能力,遇到香港一般可能發生地震,基本可提供足夠保護。例如在發生修訂麥加利烈度VII度 (七度) 的地震時,高樓大廈亦可能只會有輕微損毀,基本上仍然安全。
 

《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深入分析香港過去的地震記錄及監測地震方法,對香港地震研究感興趣的你,不容錯過!

《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深入分析香港過去的地震記錄及監測地震方法,對香港地震研究感興趣的你,不容錯過!

想認識何謂「地震」、香港過去的地震記錄,以及天文台怎樣監測本港地震?團結香港基金轄下香港地方志中心推出的《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為你詳細解說地震測量。《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更記載了多次香港及古代發生的地震情況,大家可以點擊電子書免費瀏覽,記得善用電子書搜尋功能,以最快方法查閱地震相關資訊。

相關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