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4-03 12:00:00

掃墓唔叫掃墓?清明吃蛋?  大灣區清明習俗、「食俗」 你知幾多?

分享:
掃墓唔叫掃墓?清明吃蛋?  大灣區清明習俗、「食俗」 你知幾多?

掃墓唔叫掃墓?清明吃蛋?  大灣區清明習俗、「食俗」 你知幾多?

今年清明節適逢星期五,連周末有三天小長假,同事們都興奮地討論去哪裏玩。

「咦!清明節唔駛去掃墓咩?」有人問。

有在圍村長大的同事說:「當然要啦!」他說每年這天,整村人一早便要運燒豬上山掃墓,回到村裏還會吃盆菜宴,整天忙個不停。

筆者不經意地拋了一句:「內地唔叫掃墓,是『行清』或『掛紙』。」同事們立即投以好奇目光,不約而同問:「點解?」
 

掃墓又稱行清、掛紙   必備「五寶」

在佛山,掃墓又稱為「行清」。

「行清」就是全族人一齊去掃墓的習俗。傳統上,「行青」這一天,族人會動員村內各人一同上山祭祖,又稱為「祭太公」。

佛山人祭祖一般會準備五大祭品,分別有燒金豬、紙錢元寶、蕎菜、鬆糕、甘蔗水果等。拜祭祖先後,會把燒豬即時分食,又稱為「太公分豬肉」,好讓各人帶回家。

延伸閱讀:清明節|灣區五大清明習俗 掃墓又叫「行清」?「插柳」是甚麼?
 

adblk6
佛山在清明節前後舉行大型祭祖,燒豬是必備的祭品,祭祖後進行「太公分豬肉」,佛山有一句話:「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就是每人都分得豬肉的意思。(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佛山在清明節前後舉行大型祭祖,燒豬是必備的祭品,祭祖後進行「太公分豬肉」,佛山有一句話:「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就是每人都分得豬肉的意思。(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佛山和東莞,掃墓又稱「掛紙」。

「掛紙」是「掛祖」的諧音,指的是為祖先修理墳墓的儀式,表達對祖先的緬懷和掛念。

「掛紙」的紙就是墓紙,呈長方形,顏色有黃、白及五色三種。將墓紙兩至三張一叠成波紋狀,掛在墓碑上,或用小石塊壓在墓頭,放上供品、燒紙錢,「排紙」才算完成。

同事們聽得津津有味,急問大灣區清明有甚麼必吃的。

延伸閱讀:盤點大灣區清明食品  為何祭祖必吃甘蔗蘋果? 清明蛋你見過嗎?
 

客家人清明必吃:艾粄

在大灣區的客家人有句老話:「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粵音:本)又叫青團,艾葉粑粑、清明果,名稱多多,實際都是由艾草製作而成的糯米糕點,類似香港人吃到的茶粿。

艾粄是以艾葉汁混合糯米粉,加入餡料而成。因為艾葉是綠色的,所做出來的艾粄都是青青綠綠的,於是又叫「青團」。
 

艾粄由艾草汁製作而成,艾草是常見的中草藥,能袪寒內寒濕,吃後有強身健體之效。(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艾粄由艾草汁製作而成,艾草是常見的中草藥,能袪寒內寒濕,吃後有強身健體之效。(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清明節吃蛋?

別以為復活節才吃雞蛋,清明節也有「清明蛋」,還是上古先秦時代已有的習俗。

吃雞蛋的習俗,源於古代周朝的上祀節。周朝流行巫術,每年三月「上巳」(上旬的巳日),女巫都會在河邊為人們舉行祈求儀式。人們為求得子,將家中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並塗上各種顏色,成為「五彩蛋」。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進河裏,雞蛋順水而下,讓在下游的人爭撈、剝皮而食,相信食後便能成孕。

廣東有諺語:「陽春三月三,不忘薺菜煮雞蛋」。因為上祀節時間上與清明節接近,漸漸地吃蛋便成為清明節習俗之一。
 

「清明蛋」的歷史源遠流長,今年一於吃雞蛋應節吧!(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清明蛋」的歷史源遠流長,今年一於吃雞蛋應節吧!(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同事很好奇筆者如何知道這麼多大灣區的特色習俗,答案就是「當代中國」網站,當中的「清明節」欄目,從清明節的由來、習俗、美食,以至相關的諺語都有介紹,就像是個「中國通」一樣。

同事急不及待上網瀏覽,不斷說:「怪不得,怪不得」!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