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數字,香港女性的生育率全球最低,一生中平均只生育0.8個子女;比韓國、新加坡與澳門還要低。長此下去,香港的人口會迅速老化,需要供養的長者會愈來愈多,而年輕的有生產力可以供養老一輩的人會愈來愈少。一個背著這麼重包袱的社會,拿不出多少資源作進一步的消費與投資,經濟處境會變得愈來愈惡劣。
特區政府對此亦十分擔心,特別為願意生育的本港女性提供優惠措施以作鼓勵,措施包括︰(i)兩萬元現金獎勵;(ii)居所貸款利息或租金的扣稅上限由10萬元提高至12萬元;(iii)為有新生嬰兒的家庭提供入住資助房屋的優先機會;(iv)增加公營輔助生育限額;(v)輔助生育的開支可以扣稅,最多10萬元;(vi)增加在職家庭的津貼;(vii)增加幼兒中心的名額及津貼;(viii)推廣學前兒童託管服務;(ix)加強「社區保姆」服務等。
相信類似的措施還會陸續有來,只是以其他地區的經驗,此類措施效用有限,只能產生量變,無法產生質變。即是說,生育率下降的方向仍會繼續,惡化的程度,如果運氣好的話,可能會有點改善。
有人對此非常擔心,敦促政府推出更多更優惠的鼓勵生育措施。不過,既然這類措施在其他地區大都試過,只是效果不彰,我並不認為香港應在這方面繼續浪費資源。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欲與紐約、倫敦這類一級的金融中心試比高,單靠本地生育的人來支撐香港的競爭力是不夠的,必須匯聚全球的精英,才能與紐約、倫敦作較量。如果硬要規定,只有在香港出生的人,才有資格為香港打拼,只會局限香港將來的發展。
因此,香港要鼓勵的,不是本土的生育,而是如何吸引更多的新移民,來香港生活與工作。上帝是很公平的,任何一個地區出現天才與蠢材的機會都是均等的,都得服膺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定律。美國之所以有這麼強的競爭力,不是靠美國的媽媽善於生育人才,而是美國環境善於匯聚全球的人才來美國工作。
香港仍是世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只是宜商的程度近年因地緣政治而變得複雜,嚇怕了一部分海外人才。面對這種情況,責難外國是沒有用的,香港必須從自身做起。先檢討自己落入這種局面的客觀原因,然後全面檢討香港的國際定位與地區定位;進而修訂相關的政策,以減少人才來港工作的憂慮。往後本欄將在這個議題上作一連串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