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越繁榮就越能吸引一些為了尋求夢想及較佳生活的人到來碰運氣,而這些人越聚越多就越能凝聚出人氣來,從而讓這地方更趨繁榮,香港便是個聚出來的好例子,因為十居其九的香港人或其祖先都是從別處移民來紮根的。自從英國人於一八四一年在水坑口街登陸後,香港便由一個捕魚及產鹽的小魚港變成轉口貿易港,早期以貿易鴉片為主,隨後發展成為東南亞與大陸的貿易中轉站。隨著一九四九年共產黨執政至改革開放前,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全部停止,香港逐漸由貿易港口轉型成製造業城市,再次在東南亞排華後不停吸收華人資本,與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一同成為以世界各地華人資本為主的國際金融中心 (注1)。
一百七十五年前,維港的貨運業務日益頻繁,到來搵食的當然是衝著與英國人做生意應運而生的人,官員商賈、洋行買辨、中西名廚、甚至貨運苦力等來自五湖四海的,成為了香港開埠之初的移民。到了二十世紀初,因一些影響中國深遠的政治事件在上海發生,北洋租界至日本侵華時期,全國局勢處於混亂期間,上海的老闆們也相繼移居及把資金轉移到來。之後也有不少因逃避文化大革命而偷渡來的,和回歸後相繼投資及單程來到的新香港人,凝聚了這數代移民的努力及付出,才擦亮了「香港國際之都」這個金漆招牌。
有人為了生活、理想、自由而來港生根,那當然也可以因不理想、不自由而選擇離開,根據歷史的記載,香港居民首次移民潮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界的傳統農村解散體系,使到不少新界原居民為了生計而行使權利,入籍英國,並且取得擁有英國居留權的英國護照,移居當地 (注2)。及後的六七暴動、中英談判、六四事件都出現過因為對香港政治局勢不明朗而成的移民潮。但因為祖國改革開放後見成果,金融經濟近十多年已蜚聲國際,帶挈香港在經濟上也受惠不少,回歸後也沒有重大的移民海外潮出現,反而移居北京、上海找機遇發展的人多了。
直至雨傘運動後,及近日的李波事件,才聽見有擔心社會氣氛被大陸化,而可能構成另一次移民潮的聲音。有散必有聚,有離才有合,這是恆常定律,與其選擇逃避、放棄而移居新環境看著家道中落,何不繼續留守為後人努力。各方放下成見唔掂講到掂,把撕裂修復達成共和共融,重新凝聚香港的核心價值(注3)才為上策,始終香港是我們的家,如果連我們都放棄,誰又會珍惜它呢?
(注1) 輯錄自維基百科之香港歷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6%AD%B7%E5%8F%B2
(注2) 輯錄自維基百科之香港移民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