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意思即是說:任何事情、任何行動都要付出代價。但實際上,工業革命一直以來,絕大部分的工廠都在吃「免費的午餐」。他們以前把二氧化碳及其他已污染的空氣和廢水,隨隨便便的排放到空氣及各種水源之中。我們都知道,空氣及水,雖然看似免費,但卻是維持人類生命的最基本兩個元素。而這些碳排放及污水,到後來就是要我們下一代來集體「埋單」。
故此減碳更加要大家同心合力的才會有成果。否則的話,我自己一家人努力減排;而我旁邊的鄰居,卻放縱地盡情排碳。鄰居排放到空氣中的碳,遲早一定會飄到我的面前。
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193個會員國家,全體一致通過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目標13就是「氣候行動」。比較重要且專注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就有1997年的京都協議、2012年的卡塔爾第1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以及早前提過的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還有去年11月英國Glasgow COP 26氣候大會。這些一連串的會議、協議等等,其背後目的,就是減少再不受約束地排放二氧化碳(減排),以便達到碳中和目的。最好還能夠將以前排出的,已經存在大氣中的碳,也能捕捉後中和掉或固封。這些技術和手段,以後我們逐一去跟大家去分析。
但減排最有效的,就是使用清潔及再生能源。因為世界上的碳排放最大的污染源,就是煤及化石燃料,例如石油發電所引起的。應對的手段其實有多種,例如改用太陽、風、水、核、氫氣等發電。但每一種手段都有其利弊,而且普遍成本比目前的煤及石油要昂貴;加上現在的供電硬件設施,都是當年按煤電及石油發電而添置的。改造的話,肯定有一個過程及一個不輕的成本。
正如每個硬幣都有正反兩面,上面所說弊端的另一面,就是這些新的能源,正正提供了很多以前不存在的技術及人才需求。希望對我們的下一代及在貧富階梯向上爬的朋友們,提供有利的土壤。
房中大象 - 思思考:
時常說,碳排放是因為人類的活動而產生的。
如果我們願意回到工業革命以前的生活,甚至更原始一些,是否就可以一勞永逸解決碳排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