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說到,印度的理據就是,不能光看國家總碳排放量,還要以國家總人口,計算人均碳排放量。而且印度的說法跟中國也是一樣,他們很多產品及服務的碳排放,完全是為了出口或服務歐美等先進國家而產生的。所以雖然碳排放是在印度當地,亦由印度人產生的。但不應該全部算在印度頭上,也是有理據的。因為如果歐美沒有這個需求,印度就不會因此而產生這些碳排放。所以這些因果,怎樣計算?完全取決於當時是甚麼機構執行計算及用的是甚麼準則。
另外,巴西新任總統提出2030年森林零砍伐,確實也贏得不少眼球及掌聲。但「2030年」就是7年之後,對地球來說,7年就是一眨眼的時間。是否能在這7年之間,將巴西一個極度依賴森林資源的國家,一下子完全禁止砍伐?這裡面有很大的挑戰。
另一方面,7年對一個政治家來說,就是漫漫長夜。當日在COP 27豪言2030年森林零砍伐的英雄政客,到了2030年時是否還在位,也是未知之數。到時不兌現,我們又能找誰負責?因為國家領導人改變,而要修改甚至退出承諾的,以前也不是沒有碰見過。美國就曾經兩次退出氣候變化協議。
在峰會台上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角力。在峰會台下,有很多環保團體與跨國企業,尤其是化石能源企業,也不斷博奕,結果又如何?
環保團體及非政府組織,究竟影響力有多大?
學生反思:
學生姓名:練彥希 班別:3A 學校:廠商會蔡章閣中學
「我認為地球資源畢竟有限,一些國家為了經濟發展而輕視,甚至不顧環境的做法經已嚴重透支了全球未來發展的資源。綜觀多場國際氣候峰會,很多時都只淪為已發展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角力。各國往往因為自身利益而與別國產生分歧,繼而阻礙不少環保政策的推行及成效。說實話,我深信要有效推動可持續發展並非單靠一個國家就能成事,國際間和衷合作仍然是推動可持續發展成功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