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半山有「大鐵缸」的由來
香港城市發展急促,本欄希望介紹香港特色建築、城市規劃及地區掌故,讓讀者多了解香港的今昔變化,那就先由香港開埠初期的「大鐵缸」說起。
香港開埠初期,英治政府選址爐峰峽陡斜山坡以下,東至當今政府山,西至畢打山一帶的山谷旁選址興建政教中心;環繞此明媚山谷兩旁分布聖公會教堂、羅馬教堂、共濟會會所、法庭、差館、監獄、兵房,以及政府行政建築群等,此山谷綠樹成蔭,溪澗湍流匯聚,沿崎嶇山勢延綿往下成涌,底處緩水成河。第一任港督砵甸乍於1843年命名此山谷為Glenealy Ravin。
當初聖公會教會、羅馬教堂建築群需要配水庫,附近曾建有一儲水設施(位置極可能為己連拿利、堅道、亞畢諾道交界處,但已無從稽考),此儲水設施相傳用鐵打造,形狀貌似一大水缸,漸漸變成地標;故當時本地華人用「鐵缸」代替難發音的Glenealy稱呼此區,久而久之,美其名為鐵崗。
經年累月,Glenealy的光輝亦如晚霞映照沙漠中之海市蜃樓。Glenealy之地域記憶已經七零八落,唯一存在的證據乃Glenealy「路牌」,現都已被瓜分為三段。第一段由藝穗會開始,路過會督府往上至堅道行人隧道,第二段由明愛天主教堂向上,至動植物公園旁;第三段由羅便臣道天橋攀上干德道,再經香雪道貫穿舊山頂道一帶。
來到當下,「己連拿利」的路面,早已被披上厚厚的柏油路,由中環向上如樹枝的主幹,再分叉旁生,連貫於高聳入雲的寸金尺土石屎森林之中。彷彿,回憶中「鐵崗」之優雅,在今日的名稱「中半山」區蕩漾,若隱若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