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5-03-25 04:30:28
日報

力寶中心 / 粗獷派建築?

分享:
力寶中心

力寶中心 / 粗獷派建築?

最近,荷李活巨片《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在香港上映,讓「粗獷建築主義」一詞再度成為本地建築保育界熱議的話題。然而,該劇對粗獷派建築的詮釋卻僅止於表面,熟悉此風格的人觀後或許會不禁莞爾,甚至嗤之以鼻。

粗獷主義(Brutalism)是一種起源於1950年代英國的建築風格,誕生於戰後重建的物資匱乏時期。因其大量使用原始混凝土(raw concrete)建造,這一風格具備高可塑性且施工簡便快捷,成為當時重建城市的最佳選擇。雖然粗獷主義建築的外觀常被稱為「粗製」,但其內在蘊藏著一種獨特的美感,深刻影響了戰後城市的快速重建與民生安置,並啟發了後續的建築潮流。

adblk6

將粗獷主義推向巔峰的,非瑞士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及美國建築師魯道夫(Paul Rudolph, 1918-1997)莫屬。魯道夫設計的耶魯大學藝術與建築圖書館,以精湛的空間設計和粗獷的原始線條,成為粗獷主義的經典之作。隨後,他的另一代表作——美國北卡州藥廠伯勒斯惠康公司(Burroughs Wellcome)總部——設計猶如一堆橫置的六角混凝土柱,外觀粗糙、任性,甚至帶有未完成的草稿感。然而,這種突兀正是粗獷建築精髓的體現。可惜,此建築因不符現代美學,在數年前被拆卸,建築師的心血化為塵土。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魯道夫曾受邀來港設計金鐘力寶中心(當時稱Bond Center)。雖然後現代主義時期已不再強調混凝土的原始表達,但魯道夫仍延續了粗獷主義的豪邁氣魄。他以玻璃幕牆取代混凝土,展現粗獷的線條之餘,亦精雕細節。當年橫臥的六角柱體,如今挺立為耀眼雙子塔,堅若堡壘,既粗獷又璀璨,彷彿北卡州藥廠總部的靈魂在此復活重生。

朱丹建築師,遊學加拿大、法國及澳洲,獲建築及藝術等學位。回港參與眾多大型項目,建築經驗豐富